大明顶级理解

历史王汉周 2024-11-02 15:25:44

明代宫城图 局部大明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徐渭,天纵英才。却无一例外,走得很扑街。其实在最终的结局到来之前,他们有很多次机会。尤其是解缙。01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四月,刚越过龙门的新科进士解缙陪着朱元璋在皇宫里散步。朱元璋很喜欢这位年轻人,聪明俊秀,才华横溢。有心提拔他。

就出了一道考题,让解缙谈谈近年来朝廷的大政方针和自己的缺点。并鼓励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解缙十分振奋,当夜就写完了一篇名为《大庖西封事》的雄文。朝臣们一听说这事:完喽!解缙这小子,怕是看不到明天的太阳喽。你看看,这小子都写了些啥:“我大明立国以来,法律天天在变,陛下没有一天不处置犯法官员的,愣是没看一个官员被表彰。请问,这样的朝廷正常吗?陛下早晨还对某官员进行亲切友好的慰问,但到了晚上,这名官员就莫名其妙身首异处了!大家都战战兢兢,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见明天的太阳。臣担心,长此以往,恐怕大明要关门歇业喽。”可谁都没想到,朱元璋这次竟然没吱声,还乐呵呵接受了解缙的意见。

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解缙一鼓作气,写了第二封提意见的奏疏——《太平十策》。《太平十策》具体写了什么?不用介绍。因为朱元璋立马把解缙赶回家去了。并通知解缙那同朝为臣的爹解开:“你儿子有才归有才,但锋芒太露,我现在把他打发回家,十年之内,不准他踏入朝堂一步!”

(老朱内心os:上次不收拾你属实是为了维护我的面子,你真以为我是泥捏的?)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这是解缙人生的第一次机会。可惜还没扑腾多久,就让老朱给雪藏了。

02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已在家蹲了八九年的解缙心思开始活泛:听说新皇帝朱允炆尊贤爱士,对文臣礼敬有加。不怕自己这一肚子学问没有用武之地。虽然离老朱要求的时间还差一点,但总归也差不到哪去。

解缙立即赶到南京城,名为奔丧,实际是为自己的起复做准备。但现实让解缙失望了。朱允炆身边的坑位,早就让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人占满了。且轮不到解缙这个前下岗职工的身上。而且,方孝孺对解缙这种幸进的行为很鄙视。

因此,解缙此番非但没有获得重用,还让方孝孺等人寻着个由头,贬到陕西临洮(今甘肃临洮)的河州卫,去守城门了。直到建文三年(1401)年,经礼部侍郎董伦求情,解缙才被从河州卫放归,在南京当了个从九品翰林院待诏。

明成祖朱棣画像03很快,解缙的心思又活泛起来了。因为,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已经快收尾了。这不就是我解缙扬名立万的机会吗?你想啊——朱棣起兵的理由是什么?清君侧。那,那些建文朝的大红人,朱允炆的亲信一个跑不了,都上了必杀名单。

南京城将会迎来彻底的大洗牌。方孝孺可以陪着朱允炆一起死,但解缙一个前流放人员、现芝麻小官,上赶着去蹭“殉国”的流量,格都不够。想明白这些,解缙便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了。南京城破之前,解缙便翻了墙头,一路狂奔到朱棣的营中。

04解缙的到来,朱棣大喜过望。方孝孺不是不肯起草朕的登基诏书吗?正好让解缙来写!不得不说,大才子就是大才子,解缙挥笔立就:

“嗣天子臣棣,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厚土神祇:昔我皇考太祖高皇帝,当元季之乱,平定群雄,受天明命,奋有天下,海内乂安三十余年。允炆嗣登大位,崇信奸回,委政近侍,改更祖宪,戕害诸王。祸机之发将及于臣,臣不得已举兵,清君侧之恶,以为万姓请命。允炆自弃于天,阖宫自焚。臣荷天地眷佑,身命获全,军民稍安,宗王大臣推臣以长,臣不敢辞......”

一封诏书,直写到朱棣的心坎里去了。朱棣立马提升解缙为正六品侍读学士,并进入内阁参预政事,成为大明王朝第一代内阁成员之一。(PS:永乐元年第一批内阁班子成员为:解缙、胡广、杨士奇、杨荣、黄淮、胡俨、金幼孜,解缙名列第一。)

05在朱棣手下,解缙实际上做的就是方孝孺的工作,即帝国的文化兼宣传部长。之前方孝孺编纂过一版《明太祖实录》,现在朱棣上台,这书肯定是不能用了。

就让解缙带人再重修一版!除了《明太祖实录》之外,另外一个由解缙为总编纂的经典文化工程项目也上马了。没错,这就是煌煌巨著《永乐大典》。

朱棣为什么刚登基就甩出这么大的手笔?一方面,解缙是朱元璋看重的人才,而他在建文朝又混得很不好。朱棣重用解缙,就是借着解缙这块金字招牌,向天下昭示:我朱棣才是太祖完美的继承人!另一方面,修这么一大部书,彰显了朱棣海纳百川的帝王气度,有利于网罗那些之前对他心存芥蒂的文人。

不怕有才学的人不来为新朝廷服务。可以说,朱棣以武夺位,但最后却被谥为“太宗文皇帝”,100%是因为修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的体量有多大呢?全书共22211卷,11905册,总字数达三亿七千万字。天文、地理、物名、诗文词典,无一收录。而且完全是据搜罗来的原书照抄,不改一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大典》全书落成。朱棣公开表示:“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自此,解缙达到人生巅峰。注意,是巅峰二字。没多久,解缙就从巅峰摔下来了。也怪解缙过于聪明至极了......07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很很很胖,身体也不好。

明仁宗朱高炽画像

朱棣嫌弃他不像自己一样英武。正是这一点,让二儿子朱高煦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而且,靖难之役中,朱棣安排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随自己南下,这就使得朱高煦在武将勋贵中和军中的威望比朱高炽高上一大截。因此,朱棣准备立太子时,淇国公丘福等人明确劝朱棣立朱高煦为太子。

但文臣大多倾向朱高炽,理由也很充分:立太子以嫡以长,这是太祖定的规矩,万万动不得。解缙也支持朱高炽,他对朱棣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可朱棣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见朱棣还在为难,解缙抛出了王炸,就三个字:“好圣孙。”解缙聪明至极,他了解朱棣心里最喜欢并不是儿子们,而是大孙子朱瞻基。

《明史·解缙传》载:“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就这样,在解缙的鼎力推动下,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08而这恰恰是解缙倒霉的开始。为什么呢?例子:比如李世民,立了太子李承乾,但又对魏王李泰有一些特殊照顾;比如康熙,在一废太子胤禔之前,也秘密扶持过老八胤禩。所以,解缙作为第一个买入老大的人,自然就要倒霉了。

朱棣也希望利用老二平衡朝局,免得朱高炽一家独大。老二朱高煦日夜在朱棣面前讲解缙的坏话。而解缙呢?之前的主业是修书,对于朝堂政斗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还直接在前面冲锋陷阵当出头鸟,自然没有不败的道理。三下五除二,朱高煦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解缙踢出了京城。就这样,解缙开启了人生第三次被贬之路,目的地——交趾(今越南)。

09被大明头三位皇帝,一人贬了一回,这个记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但聪明人都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查漏补缺,等待起复。

解缙的问题其实就是,在朱高炽没有绝对把握能赢朱高煦的时候,抢先下了注而已。看看和解缙同朝为臣的三杨都是怎么操作的?三杨加入太子阵营的时间,基本都是在朱瞻基被册封为皇太孙之后。但解缙显然政治智慧是不够的,他认为自己被贬是因为和朱高炽的联系还是不紧,所以朱高炽才没有保他(实际上是想保也保不住)。

所以,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趁着进京朝见,又一次跑到太子府上,和朱高炽打了一通关系。正是这个举动,最终要了解缙的命。因为此时朱棣正在远征蒙古,并不在京。

所以这件事经由朱高煦的嘴传达到朱棣耳中的时候,朱棣暴走了:朕不在家,你竟然私会太子?朕还没死,你就开始抢先下注,你把朕放在什么地方?朱棣立即下诏,把解缙关进诏狱。

解缙画像 吉水博物馆藏

10

解缙一出事,没有一位朝臣向朱棣求情。反而基本都是对他落井下石的人。究其原因,还是解缙自恃才高,平时嘴上没有把门的,得罪了不少人。加之他之前又升的太快,让人嫉恨。于是,解缙在诏狱里一呆就是五年。直到永乐十三年(1415年)的冬天。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向朱棣呈报大赦人犯名单。朱棣发现解缙赫然在立。大明的顶级理解立刻体现出来——朱棣漫不经心望向纪纲,慢悠悠问了一句话:“缙尤在耶?”朱棣问这个问题,当然不会是真的关心解缙过得好不好。

纲汇转头,就去了诏狱。纪纲分咐狱卒:“这么冷的天,你们去准备点酒菜,给解大学士暖暖身子。”解缙大喜过望:看纪纲这巴结样儿,说不定皇上给我官复原职了。

接过酒杯喝了一蛊又一蛊。纪纲一边笑一边陪喝。见解缙醉了,纪纲给狱卒使了个眼色。一代大才子,就这样被拖到雪地里埋了。年四十七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