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之所以错失街亭,与他当初不听诸葛亮的话有极大的关系,但是他之所以在山上安营扎寨,自然也有他的道理,但是不得不承认,当时诸葛亮与马谡的立场存在很大的差异,正是由于双方不同的理解,也导致了最终汉室北伐败北的结局。
基于当时诸葛亮的考虑,他为了能够顾全大局,所以也将当时的街亭之战视为重要的一环
但是这件事对于马谡来说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成败与否,也仅仅是他个人的一次能力证明,完全忽视了这件事对于诸葛亮乃至整个蜀汉的重要性,他马谡可以犯错,但在当时蜀汉的危机形势,却不容许他那样做,为了进一步能够降低容错率,诸葛亮在马谡临行之前也是千叮咛万嘱咐。
马谡终究是太年轻了,而诸葛亮也对马谡太信任了
起初是基于对诸葛亮的崇拜,马谡对诸葛亮也有言听计从之意
但在当时仅仅是理论积累阶段,诸葛亮也算得上马谡的半个老师了,诸葛亮早就看出了马谡的聪明过人之处,所以也对其赞赏有加,但是往往越聪明的人越容易自负,马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诸葛亮本以为自己已经考虑的够周全了,但偏偏马谡就不按套路出牌。
正是因为马谡的别出心裁,也让当时的张郃钻了空子
本来魏国大军就是马谡的两倍,马谡本来想占领战略制高点,能够对张郃形成碾压优势,但在当时他并未想到,老谋深算的张郃,拥有的实战经验远比马谡要多,马谡仅仅从理论层面演算了一遍又一遍,但是实战经验更丰富的张郃,知道面对这种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形,也多留了一个心眼。
在山上安营扎寨确实有好处,但劣势也显而易见
当时马谡带领的人数仅仅有2.5万人,反观张郃这一方,足足有4.5万人之多,而且都是当时魏国的骑兵精锐部队,机动性极其强悍,按道理来讲,本来马谡的考虑也并不无道理,但是当时除了地形优势,马谡更应该明白,战略补给的重要性,没有马儿不吃草,当然全体的将士们也不能没有水源支撑,舍近求远的马谡,临时改变决策,显然也是诸葛亮没有预料到的,后来张郃通过切断供给水源,对此时还在山上的马谡进行了围剿包夹之势,一瞬间,待在山上的马谡慌了。
本来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马谡还是太轻敌了
给予对手足够的尊重,这才是战场胜利的准则之一,骄兵必败的道理当然也并非无稽之谈,正是因为当时的马谡急于表现自己,也更希望通过异样的方式来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但是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当初的他要是完完全全按照诸葛恩师的计谋,耐心打好这场战即可,本来战略部署就不是马谡应该操心的事。
最终因为马谡的别出心裁,所以才最终给诸葛亮挖了一个大坑
也可能是当时马谡并没有搞清楚形势,本来双方在实力差距悬殊的同时,诸葛亮本意就是让马谡守住接听即可,也没有指望他能够大败敌军,但是贪心的马谡这时候却犹豫了,往往背后的利益越大,所潜在的风险也就越高,所以最终的街亭一战,也让马谡以及诸葛亮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凡事都有试错成本,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马谡为此付出了自己的性命,而诸葛亮也错失了北伐的良机,马谡有马谡的道理,诸葛亮有诸葛亮的大局观,当两人达不成共识之时,失败也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