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夏天,一位扎着马尾辫、抱着课本在教室拍段子的语文老师突然火了。
她叫周晓雯,抖音ID“教语文的周老师”,靠着把《出师表》改编成rap、用粉笔头精准砸醒打瞌睡学生的视频,半年涨粉300万。
可真正让她冲上热搜的,是同年10月那条穿着白衬衫宣布婚讯的短视频——新郎竟是班里调皮大王陈小浩的亲舅舅。
评论区瞬间炸锅:“3个月闪婚?这是把《师生情》拍成《小时代》啊!”“首富家的电梯房亮瞎眼了,周老师这波在大气层!”连老校长都摇头:“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比改作业还麻利。”
但正如《围城》里说的,“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这场被贴上“攀高枝”标签的婚姻,真能经得住流量时代的放大镜吗?
周晓雯的婚房客厅里,两台补光灯正对着餐桌。她举着自拍杆调整角度,身后系着皮卡丘围裙的丈夫李明宇端着果盘入镜,盘子里切好的火龙果摆成爱心状。
“舅妈!这道题选C对不对?”镜头外突然探出个小脑袋,正是升初中的陈小浩。
李明宇顺手往孩子嘴里塞了块苹果:“叫舅妈辅导作业要收费啊,一道题换拖一次地。”这段名为《婚后日常之知识付费》的视频,点赞量三天破了80万。
其实刚结婚那会儿,网友拿着显微镜找“塑料婚姻”的蛛丝马迹。有人截取婚礼视频0.5倍速画面,发现交换戒指时李明宇的手抖了三下;还有人翻出李明宇前女友的微博,发现对方晒过同款梵克雅宝手链。
但周晓雯压根没空理会这些——她的抖音主页悄然换了画风:从前是“周老师小课堂”,现在成了“周家那些事儿”。
视频里常常出现新角色:刚上幼儿园的小外甥球球,总穿汉服来串门的美术老师苏月,以及每周必催生的婆婆。
最让粉丝津津乐道的,是李明宇在视频里的“进化史”。最初他面对镜头像根木头,连递杯水都要NG五次,如今却能接住周晓雯抛出的所有梗。
某期广告植入视频里,他举着某品牌奶粉罐叹气:“厂家是不是该给我结两份工钱?既当丈夫又当捧哏。”这条评论区的热评第一写道:“李总别卖奶粉了,直接开夫德培训班吧!”
流量带来的不止笑声。眼尖的网友统计过,周晓雯2023年共接48条广告,平均每条报价8万;2024年前五个月广告数涨到63条,还新增了儿童智能手表、在线教育平台等品类。
最夸张的是某期“家庭会议”视频,餐桌摆着三种饮料、墙挂两种台灯、连孩子写字用的橡皮都有品牌logo,被戏称“广告开会”。
但粉丝们反而在弹幕刷起“周扒皮多恰饭,我们要看小浩球球续集”——毕竟谁能拒绝看曾经的“混世魔王”陈小浩,如今被舅妈按头背《岳阳楼记》呢?
不过生活不是拍段子。今年清明节回老家祭祖的视频里,婆婆那句“隔壁老张家孙子都会打酱油了”被消音处理,但周晓雯瞬间僵硬的笑容没逃过网友的眼睛。
当晚直播时,有观众问及生育计划,她转了转婚戒:“我和明宇商量好了,等小浩中考完再说。”结果第二天就更新了《被催生反击教学》,视频里她拿着《五年中考三年模拟》追着婆婆跑:“妈,要不您先辅导小浩考上重点高中?”
周晓雯的抖音置顶视频里,有张泛黄的作文纸。那是陈小浩六年级写的《我的理想》,最后一行歪歪扭扭写着:“长大后我要当舅舅,娶个周老师这样的媳妇。”
如今这条视频底下,最高赞评论是:“建议改成《我的舅妈》列入教材,比《氓》更生动的婚姻警示录。”
这场全民围观的婚姻真人秀,像极了被改编成爽文的《红楼梦》——网友既盼着“周老师智斗豪门”的宅斗戏码,又等着看“王子和公主婚后真相”。
殊不知流量世界的运行规则早变了味:从前是“秀恩爱死得快”,现在是“越争议越长久”。你看周晓雯广告里的奶粉罐、智能手表、在线课程,哪个不是踩在“婚姻”“育儿”“教育”的痛点上跳舞?
当我们调侃“周扒皮又恰饭”时,或许该想想:为什么当代人宁愿相信网红精心设计的“鸡飞狗跳”,也不敢直视自己的一地鸡毛?
为什么460万人追更的婚姻生活,要靠广告植入来证明“过得不错”?这场大型楚门秀最扎心的真相,或许是那句被消音的催生提醒——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连生育自由都能被包装成“段子素材”,而真正的婚姻百态,早被淹没在点赞和收藏的数据泡沫里。
就像周晓雯某次直播说漏嘴的:“你们看到的‘周老师’,早不是我,是算法想要的周老师。”屏幕前的看客们,何尝不是在透过她的镜头,给自己千疮百孔的生活打补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