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人才这么多,连一个看门大爷都堪称国士,却为何全弃而不用?

小僧乱翻史书 2024-02-27 07:27:4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崔心航

编辑|t

引言

魏国,是当之无愧的战国时期的首位霸主。

在魏文侯时期,他任用李悝、吴起等人实施变法,富国强兵,向北对抗赵国,同时灭掉中山国,连败秦国、齐国、楚国等国家,开疆拓土,在与齐国会盟后,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可是这样的一个强国,为什么最终没有成为一统天下的帝国呢?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战国“第一人才库”是如何“守着金山而不自知”的。

(魏国)

一、四战之地而无进取之心

如上图所示,魏国主要处在今天的河南一带,北接赵国,南面楚国、韩国,向西是秦国,向东是齐国。

简单来说,就是战国七雄的七国里,除了燕国和魏国没有接壤,其余五国都在魏国的周边,都会产生矛盾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国君应当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和进取之心。

因为魏国时刻面临着其余五国的战事,自己不能守住疆土,有能力的人就会逃向别国。如同二战期间的科学家都前往美国一样。

魏文侯在世时,尚能变法进取图强,以成霸业。可在他死后,未来的魏国君主都没有这种雄心。

(魏文侯)

比如说魏武侯。他在位巡视边疆时,就感叹:“我们魏国山河天险牢固,不怕外国入侵。”在旁人劝解后仍旧做着这样的春秋大梦。

而魏国西边一直被魏国压制的秦国,颁布了“求贤令”。招揽了许多治国安邦的人才,就包括从魏国而来的公孙鞅(商鞅)、范雎。

难道商鞅是一开始就要去秦国吗?并不是。

商鞅先是在魏相公叔痤手下干活。公叔痤很赏识商鞅,也曾向魏王推荐,甚至说:“如果大王不重用他,就把他杀了吧!”

可惜,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魏王却还认为公叔痤是“老糊涂了!”

(商鞅)

而魏惠王在与齐威王讨论何为宝物时,魏惠王说出了“珠玉”为宝的论断。但齐威王却颇具创新思维,说:“檀子、盼子、黔夫、种首这四位大臣,他们才是我真正的“宝物”。有了贤臣良将,何愁没有魏惠王你所说的珠宝?”

在和平时期,魏惠王的这种保守想法是可以的。但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如此不识天下之势,处于四战之地而无进取之心,魏国岂能不败?

(齐威王)

二、空有人才而不能聚其力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势造英雄,人才辈出。

虽然魏国也任用了一些人才,但也有很多更有能力的人从魏国离开。这充分说明了魏国没能很好地凝聚出这些人才的合力。

举个例子来说,魏国虽有将领庞涓统率军队,但庞涓却容不下同门师弟孙膑,不愿让孙膑和自己争取功劳。

最终孙膑逃往了齐国。而在孙膑的指挥下,齐军使用围魏救赵计谋和减灶计,赢下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孙膑)

另一人便是范雎。范雎原来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但被须贾污蔑暗通齐国、出卖魏国利益,进而遭到魏国相国魏齐的“重罚”,险些丢了性命。

后来兜兜转转之下,范雎随着秦国使者入秦。

范雎在秦国受到了秦昭王的重用,提出了战国第一大战略“远交近攻”。他的一系列主张在秦国得到实施,最终帮助秦国赢下了长平之战。

(范雎)

在这种不能“人不能尽其才”的情况下,心中有志向,为了实现个人抱负或者自保的“人物”,不得不转向他国。

如果魏国能像赵国使用廉颇与蔺相如一样,不去激化有识、之人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排挤,让他们合作共事,助国强大。魏国怎能不走向胜利?

三、国有大将却备受猜忌

魏国在战国后期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其中关键的原因就是缺少名将坐镇。

是魏国没有能“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将领吗?并不是,关在在于是魏国不能很好的任用他们啊!

比如说信陵君,战国后期名将。是魏国国君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皇亲国戚。

(信陵君)

按理说,自家人,自己的弟弟用着总比外人放心,也不用太担心他会带兵造反。可信陵君在魏国的遭遇并非如此。

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门客最多时可以达到三千之数。

可惜,正是因为门客数量太多,对国家情报的掌控甚至超过了魏王,因此受到了忌惮。

(魏安鳌王)

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在长平之战战胜赵国,秦庄襄王派兵围困邯郸。面临举国倾覆的赵国向魏国求救。

但魏王却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不敢出兵救赵。

万分焦急的时刻,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的计谋,在魏王姬妾如姬的帮助下,窃得兵符,最终击退了秦军,保护了赵国和魏国。

(窃符救赵)

可惜,在今人看来无比正确的做法,却引来了魏王的猜忌:你对国家各种消息了解比我快,今天还窃取兵符调动部队,那是不是有一天,会把我在王位上杀死然后取而代之?

怀疑的种子种下后,就是生长壮大。加之秦国派间谍离间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

最终,信陵君被夺了兵权,郁郁寡欢而死。

在信陵君郁郁不得志,凄惨死后的第十八年,魏国被自己“培养”的秦国消灭。

(秦灭六国)

魏国,在短短几代君主的时间里,将吴起、孙膑、商鞅、范雎、信陵君五位能够富国强兵的政治、军事、政治人才用不同的方式“送”离魏国,为自己的灭亡添柴加焰。

君主的安于现状、不合理的人才政策和用人方面失误导致其从战国初期一个人才济济的强国,渐渐走下坡路,直至国势衰微,最终为秦国所灭。

其实魏国的兴衰历史,就是一部人才得失的历史。

魏国人才流失而亡,秦国重用人才而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识人用人,做到人尽其才,绝非一件易事。

参考资料:

陈忠海.魏国的人才之失[J].中国发展观察, 2021(22):3.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