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18日后,仁川登陆的美军快速夺回汉城,切断了北朝鲜军的南北联系,对北朝鲜军关门打狗。美军空军更是以汉城的机场为支点,覆盖朝鲜半岛全境,出动上千架各种飞机,每天不分昼夜地肆意轰炸北朝鲜的前方与后方。北朝鲜毫无防空能力,美军那是炸得一个欢,主打一个随意。
地面上,北朝鲜军仅有的250辆苏制坦克消耗殆尽,面对美军机械化部队毫无还手之力,被撵得上跳下窜,在雪地中犹如雪山飞狐。北朝鲜军战争之初有多猖獗,现在就有多狼狈。
朝鲜战场的形势逆转之快,让全球都瞠目结舌。因为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军是属于被虐的一方,状况很惨的。踏上朝鲜半岛的第一个月,美军不仅屡战屡败,自己的一个主力师第24师遭到重创,连少将师长威廉·迪安都被俘,他是朝鲜战场联合国军队中被俘的最高指挥官。
为何当时美军的表现如此拉胯?究其原因是钱,二战后美军垄断了核武器,陆军无用论大行其道,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没有必要再养一支强大的军队,以后打仗就是靠战略轰炸机投掷原子弹了。
因此,二战结束后的两年内,平均每天1.5万人脱下军装,军队从1200万人缩减到150万人。
这其中陆军最惨。
从装备和训练上来看,陆军只保留了10个师不说,军费严重不足,实弹训练几乎全部取消,炮兵、装甲兵原地模拟开炮和驾驶坦克,步兵空枪扣扳机。
10个步兵师中只有82空降师可以随时投入战斗,其他9个师状况非常差,都必须进行必要的准备和补充后才能投入战斗。
并且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爆发这段时间里,美军陆军没有更新过任何武器。
以反坦克火箭筒为例,美军装备居然还是二战末期就已经过时的6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而且大量弹药因过期或储存不当失效。
反观朝鲜人民军,拥有当时亚洲国家规模最大的坦克部队,300余辆苏制T34坦克和Su76自行反坦克炮,T34是二战中最好的中型坦克。美军拿这些坦克是束手无策,最夸张的例子是导致迪安将军被俘的那次战斗,有一辆T34坦克先后被美军火箭筒击中20余发,竟然毫发无伤。美军一度出现了所谓“T-34恐慌”的现象。
从人员素质上来看,美军二战后的大裁军和军费缺乏,让优秀的军官和士兵大都选择退伍,拿钱走人,留下来的大多是年龄偏大、身体素质差、能力低,因为找不到工作才留在军中混日子的。
朝鲜战争爆发初期,远东司令部曾对编制内的人员进行分类统计,43%的人在智力和作战能力的测试中,属于第四类和第五类,陆军测试等级中最差的两个等级。意思是这部分人仅接受过初中甚至小学教育,会读、会写、会简单的算术,比不适合服兵役的人就高那么一点点。
从部队后勤上来看,更是一塌糊涂,即便在一些大型军事基地,士兵每人每次上厕所只限两张手纸。刚入伍的新兵需要自掏腰包去二手市场购买军服、帽子、腰带、水壶等个人装备,因为不发。
长津湖战役时,我军因为后勤不足出现了悲壮的冰雕连,实际上美军那时的后勤也好不到哪里去,并不像我们想象和后面看到的那么惬意和舒服,实际情况反而是匪夷所思。
驻日美军在日本过了五年醉死温柔乡的好日子,几乎没开展过野战训练,也没进行过高海拔的作战准备。美军突然抽调到朝鲜战场,实际情况是连防寒服和睡袋数量都不够,一直到1951年2月以后,朝鲜半岛的美军才全部领到从美国本土运来的防寒服和鸭绒睡袋。
在长津湖那个最寒冷的冬天,即便是美军一线部队也分不到几个睡袋,甚至没有防寒服,只能多穿几件秋季军服。就拿挺进到距鸭绿江最近的美国第7步兵师来说,不少人被雪夜中杀出的志愿军士兵活捉时,身上裹着的是破烂不堪的军毯。
这种情况下,偏偏美国四大军种中,陆军又是朝鲜战争的主力,所以美军开战初期能能不被虐吗?
美军其实是在自身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仁川登陆。
北朝鲜人民军就更不用说了,三板斧后兵败如山倒。从豪情万丈要把联合国军赶下海,变成了准备到长白山当“雪山飞狐”。也是基于美军这种拉胯的表现,中国强硬的发出了美军不许越过三八线的要求。
然而美军没有当回事,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美军扩军和装备快速升级。人员上,美军紧急号召所有退伍人员立刻到军队报到,给最普通的列兵开出的待遇高达120美元,当时美国国内工人的工资约为80美元。,而且这是包吃包住,还不包括国外行动补贴和伙食津贴。
这些军人随后空运到日本进行为期三周的针对性训练,然后派送朝鲜战场。
军备上,大量封存武器被解禁,军工企业开足马力日以继夜地生产。待到仁川登陆后一个月,朝鲜战场上的美军装备已经鸟枪换大炮,一个军装备坦克430辆,汽车约7000辆,以及上千门火炮;一个师就拥有电台1600部,无线电通信可以直达排和班。
这些让美军底气十足,因为相比较,我军装备那叫一个“寒酸”,某种意义上讲,只能依靠人定胜天了。
我军最初入朝的6个军,一辆坦克也没有,汽车数量聊胜于无,作为主力的38军也只有汽车100辆,27军更是少到45辆;一个师仅有一个山炮营,虽然号称为营,实际上仅为12门山炮。
志愿军的行军和通讯那真的是出门靠走,通讯靠吼。每个军的电台仅数十部,勉强能装备到营,营以下的行动联络只能依靠战士徒步传递,或用军号、哨子及信号弹;
第二点,我国当时还未实现事实上的统一全国,解放军秣马厉兵,西边正在准备出兵西藏,剑指布达拉宫;东边屯集重兵于福建,准备解放台湾。中国国内硝烟再起,根本无暇他顾,另一方面对帮助金日成也没兴趣。
主要的原因是帮助了北朝鲜对我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好事,既费马达又费油,还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当时的情况是全球都不认为中国会出兵。
金日成首先是去求斯大林,但斯大林担心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拒绝了,他让金日成带着他的信去找毛主席,大意是“苏联出兵很可能引发世界大战,但大家都是社会主义的兄弟,互相拉一把是应该的,我出武器,你们出人。”
我们委婉地拒绝了,说得轻松,这可是大动作和几十万条性命啊。北朝鲜代表急得掉眼泪,说:“等不及了,没有你们我们这个冬天都过不了……”
就在我方的主战派和观望派激烈讨论的时候,美军的神操作来了,树欲静而风不止。
美军已经占据了朝鲜半岛的绝对优势,海陆空各方面,美国空军更是无人能挡,炸得太随意,打得太惬意了。
在1950年8月27日和8月29日,美军的多架B-29重型轰炸机和P-51战斗机两次侵入中国宽甸、安东、临江、辑安等地区上空轰炸扫射,炸死炸伤数人。
中国向美方抗议,并告到联合国,美方解释说:“不是故意的,飞机迷航了,纯属误炸!”问题是美军真的是误炸吗,50年后,美军可又一次在南斯拉夫误炸了。多次的偶然是必然。
美军这样搞就把问题弄大了。
因为当时我国的重工业全都集中在东北:鞍山的钢铁,沈阳的机械工业,抚顺和本溪的煤,还有鸭绿江上的大型水力发电站。
这些国之重器和资本关系着我国的国运,如果东北沦陷或被打成废墟,中国国运至少还要倒退20年。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允许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我们不能让美军这头猛兽推进到鸭绿江,然后不断地用误炸来威胁我国东北的安全!
逐渐的主战派开始占据上风,但道理所有人都懂,现实是美军太强了,怎么打。
美国可是连苏联都忌惮三分的超级大国,军队高度现代化和机械化。我国是刚刚打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纯陆军部队,兵员战斗素养好,但装备差经济差,无法支撑跨境作战,而且美国还拥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舰艇,这方面我们还停留在计划和筹建准备中。
所以很多人提出:“我们迟早一定会和美军一战,但现在贸然出兵,是加快这个进程,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发展经济和装备,来日方长。”
毛主席权衡后,说:“我们现在已经达成共识,与美国的这一仗迟早要打。有人说晚打好,但我认为早打好,因为现在我们虽然很苦很难,但至少还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在朝鲜半岛作战,好过让战火在国内燃烧,把我们辛辛苦苦修建起来的东西再打成一片废墟。”
毛主席当即拍板,调集第四野战军抗美援朝。三军易得,一将难求。面对强敌,毛主席第一个想到的是林彪,因为入朝的第四野战军是林彪在东北的老部下,作为老领导好办事,然而林彪却拒绝了。
林彪去过苏联,待的时间还很长,在苏德战场见识过真正的机械化集团军的作战,属于我军少有的对这方面了解甚深的将领。
苏德战争上高度机械化的重火力坦克、大炮厮杀,辅以陆空协同作战的模式,让林彪评价为“那才是真正的炼狱战场”。
人海战术这种打法在火力强横的美军面前根本捞不到任何便宜。因此林彪对于我国出兵朝鲜抱悲观态度,对赞同出兵的将领:“这是自讨苦吃。你们见识过现代化战争的苏德战场吗?”
实际上,在国内战场上,林彪已经打出了名声,他开始爱惜羽毛,不想把自己的一世英名毁在朝鲜战场上。
听闻有可能是林彪带兵出征,北朝鲜的代表心情澎湃地专程过来拜访他,目的是战局紧迫,希望他能兵贵神速,哪知道林彪对朝鲜代表直言,问:“朝鲜劳动党领导人有无上山打游击的思想准备?”
朝鲜代表被说愣了,问:“元帅,你的意思是你们担任正面战场,我们负责后面骚扰。”林彪摇摇头说:“如果还没有的话,我建议你们可以开始做游击战的准备了。”
强扭的瓜不甜,为了说动林彪,毛主席亲自召见了林彪两次,说:“美军一旦占领北朝鲜,得陇望蜀,一定会把大炮架到我们家门口,那时我们整个东北的重工业就在美军的阴影之下,朝不保夕。”
林彪却认为,用空间换取时间,为我们争取发展时间,实在不行可以把这些工厂设备往腹地搬迁,就像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将沦陷区的人力物力往西南方向转移一样。
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林彪说:“这一战,我们必须打,我们的政权刚刚成立,西方国家对我们虎视眈眈。海峡对岸蒋介石时刻准备反攻,所以我们这一仗不仅是消除潜在风险,也是立威。让全世界知道,我们不再是清朝末年积弱难返的中国,不再是西方国家可以鱼肉和左右的。我们的国家我们自己做主。“
林彪无言以对,干脆借口自己一身的病痛,说:“我现在的病很严重,头痛、腰痛、失眠。为了能睡着,我的房间里挂了三层窗帘。为了能睡着,我不得不让司机开车在石子路上兜圈子,也许是多年行军打仗的习惯,在颠簸的情况下我反而更容易入睡。”
林彪还表示自己怕风:“我女儿跳舞给我看,都是她站在屋外,我隔着玻璃看。”林彪最后说:“我现在真的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近些日子身体每况愈下啊,无法远征。”
话说到这个份上,毛主席也不好强求林彪了。于是他紧急电召彭德怀进京。毛主席此刻的心思不用明说都知道了,不少人对彭德怀说:“看来主席要点你的将喽。”
毛主席询问彭德怀的意思:“苏联要我们支援金日成,出兵朝鲜你怎么看?”彭德怀首先表态这一战应该打,说:“但我们不能白白出兵,苏联那边能做什么,能给我们什么?”
“哈哈,英雄所见略同。斯大林担心由他们出面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所以他们会以我们的名义出动空军,负责空中,地面由我们负责。”毛主席说,“苏联负责提供武器,陆军是我们的强项。至于美国人仰仗的原子弹,苏联也已经掌握,承诺对我们进行核保护。所以我们和美军的交战只会是一场常规战……”
“还有没有其他条件?”
“这个还需要谈判,我想趁机要求苏联撤出旅顺、大连,同时对我国进行军事和工业全方面援助。”
彭德怀眼睛一亮,说:“那就行,有得谈。”
毛主席说:“我们将以志愿军的名义进入朝鲜参战,不给美国对我们公开宣战的口实,争取把朝鲜问题的影响区域化,不扩大。根据目前的情报,美国也不希望,可以说是所有的人都不希望发生世界大战!”
彭德怀说:“中央准备派遣哪支部队出征。”毛主席说:“我把十三兵团给你,再把五十军和六十六军一起调给你,你看怎么样?”
这些都是四野的部队,彭德怀心里一惊,问道:“主席,你这样安排……林彪会不会有意义,他现在的想法是什么?”
“林彪离开硝烟的时间久了,安于现状,冲劲不足,整个人在荣誉堆里待久了,患得患失,锐气尽失。他这样的心态打起仗来只会谨慎有余,胆力不足。这个安排是中央的决定,我会告诉他。“毛主席大手一挥,说,“不谈这个人了,四野来自东北,作战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与朝鲜相近,他们是最好的人选。”
彭德怀说:“兵贵神速,但寒冬将至,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此刻彭德怀唯一的顾忌是来自林彪。
毛主席仿佛看穿了他,点点头说:“你进京一次不容易,风尘仆仆的,初来乍到,先回去吃饭,好好休息。好好考虑一下,不用急着回答我。”
“你给我多少时间考虑和回话?”彭德怀问道。毛主席比出两个指头,彭德怀说:“两天?”
毛主席回答:“金日成已经顶不住了,必须赶在他们被消灭之前出兵,所以你只有两个小时的考虑时间。”
彭德怀苦笑着点了点头。
第二天,毛主席宣布:“当初我们已经给美军画下红线,越过三八线我们出兵干涉,现在美军已经越过三八线,因此我们出兵已成定局,彭德怀同志将率兵出征。”
中国已经不止一次通过广播和苏联,告诫美军我方的态度。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总理几番向全球发表声明:“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我们将参战……”但麦克阿瑟和杜鲁门太自信和嚣张了,他们笃定中国只是嘴里嚷嚷,实际不敢出兵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有自信。美国朝鲜战场的司令官沃克将军就曾犹豫过,他下令第八集团军在即将越过三八线的时候停下来集结待命;英国、葡萄牙等国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劝阻麦克阿瑟:“没有必要越过三八线,北朝鲜一穷二白,无利可图,而且我们不能把一场反侵略战争变成侵略战争,那样道德上站不住。”联合国也信了,询问美国的意见:“你们真的要打过三八线”。
美国国防部长马歇尔和麦克阿瑟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英国和葡萄牙是担心他们在香港和澳门的利益会因为战争受到损坏,因为一旦战争爆发,双方敌对,解放军势必会收回这两个地方。
最痛的领悟不是来自于书本,也不是来自于说教和劝谏,而是来自于头撞南墙。英国可不像美国那么自信,因为在渡江战役的时候,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军舰不听劝阻,被解放军教做人,说打就打,给英国很大的阴影。
马歇尔和麦克阿瑟在联合国上打气说:“中国国内有一摊子事要处理,没有精力顾及朝鲜半岛,而且中国也没有实力干涉,他们的声明纯属讹诈,大家不要怕。“
马歇尔想的是一劳永逸,他担心北朝鲜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麦克阿瑟想得是统一朝鲜半岛,成为南韩的救世主,流芳百世。
无论何种立场,两人的态度都是“不进行任何声明或公开辩论,大军直接通过三八线,迅速消灭北朝鲜政权,一旦这一切成为既成事实,到时无论中国还是苏联都无话可说。”
所以麦克阿瑟立刻致电沃克,质问:“你停下来是想给北朝鲜军队重新集结的机会,还是想让我来亲自指挥,现在立刻挥军北上,继续前进。”他告诫各级将领:“在我们面前没有三八线一说,没有任何限制,我们的军事行动目标就是夺取平壤,毋庸置疑。”
1950年10月19日美军无视中国劝阻,兵分两路,于东西两线发起进攻,不仅跨国三八线,攻占平壤后,而且13万大军马不停蹄向中朝边境高速推进,企图控制鸭绿江,切断北朝鲜与中国的联系,对金日成关门打狗。
对于美军的大动干戈和不听劝阻,我方没有再发表任何声明。麦克阿瑟嚣张的表示:“我早说过,中国只是做样子罢了。”殊不知,20多万的中国志愿军已经换装朝鲜人民军服装,在夜间从鸭绿江口岸,分六批进入朝鲜半岛。
那一夜的鸭绿江,波涛汹涌,涛声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