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刘忠将军回乡寻原配,一见面,妻子伍兰英深情喊道:嫂子

观今品古 2025-01-24 11:48:44

前言

1953年8月的一天,王四娣如往常一样提着潲桶干活,突然她听到了一声熟悉的呼喊:

“四娣......”

她的心猛地一颤,待猛地扭过头看清来人时,一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映入眼帘——刘忠,她那已经“牺牲的丈夫”。

一瞬间,她怀疑自己是在做梦,这样的重逢场景,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梦中早已不知上演了多少回。

“四娣......”说话间,刘忠紧紧地握住了她的双手,手中那温暖的触感告诉她:这不是梦!

这时,站在一旁的伍兰英也走上前来,深情地喊道:“嫂子!”王四娣的眼眶湿润了......

“保佑红军打胜仗,莫忘阿妹一片心”

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来形容刘忠与王四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孩童时期,王四娣总便如同小尾巴一般,紧紧跟随着她的“阿哥”刘忠,而刘忠也是一直护着他的“阿妹”,两人一起戏水、一起抓鱼,彼此愈发亲密。

时间一晃,16岁的王四娣已经出落的亭亭玉立,18岁的刘忠也是气宇轩昂,在那一年的中秋佳节,两人拜了天地,结了夫妻。

婚后不久,王四娣便为刘忠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天秀,就当她以为日子就会这样一直平淡的过下去的时候,“朱毛”红军开进了村子。

刘忠发现,红军不会因为老百姓穿着破烂就另眼相看,反而会将从地主手中没收的财产分给老百姓。

这一刻,刘忠意识到,红军的队伍,是一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由此,他的心中萌生出了参军的念头。

面对儿子的选择,母亲难免心生担忧,劝他三思而后行,刘忠却坚定地说:

“咱们祖祖辈辈都在受地主的压迫,现在红军来了,带着我们老百姓翻身,有什么可怕的!您就放心吧!”

在丈夫出发参军的前一晚,王四娣在将小女儿哄睡后,悄然起身借着月光为丈夫赶做草鞋。

次日清晨,刘忠踏上了革命的路途,王四娣眼含泪水,挥手送别。她别无他求,只愿革命能早日胜利,只愿丈夫能平安归来。

这天,家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好心”的男人,他声称刘忠被抓了起来,受尽折磨,正等着家人去赎身呢!

自刘忠随着部队开始长征后,苏区失陷,婆媳两人从此失去了刘忠的消息,便信以为真,四处找人凑齐了10个大洋便火急火燎地跟着男人上路了。

当晚,三人在一家旅店歇息时,王四娣突然反应过来不对,并意外地发现了“好心”男人的真实目的:拐人还钱。

婆媳两人瞬间吓出一身冷汗,两人表面不动声色,趁着男人稍事松懈之际,趁着夜色逃出了虎口。

为了安全起见,婆媳俩将自己打扮得蓬头垢面,一边乞讨一边打听刘忠的消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终于打听到了刘忠的消息,但传来的却是他“光荣牺牲”的噩耗。

两人不相信,继续四处打听。直到“数千儿郎血染湘江”的消息传来后,她们才不得不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打从王四娣嫁到刘家的那一刻起,婆婆林连秀就已经将其视为一家人了,一直拿她当亲女儿看待。

如今,自己的儿子死了,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年轻的儿媳就这样成了一个“寡妇”吧?再说了,家里还有一个孩子呢。

于是,婆婆林连秀开始四处托媒婆为王四娣招赘续弦,最终,看中了憨厚老实的外村造纸厂工人五子哥。

王四娣心中仍记着“牺牲”的丈夫刘忠,本欲拒绝婆婆的好意,但一想到,哪怕不为自己考虑,也要考虑婆婆,考虑孩子。

就这样,王四娣含泪答应了下来,第二年便为其生下了一个儿子。

派人回乡,竟得知母亲靠乞讨维生

刘伯承曾是这样评价刘忠:“长征,刘忠功不可没!”

在长征途中,担任红一军团侦察科长的刘忠一直走在部队的最前头,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侦察任务,是部队中的“千里眼”、“顺风耳”。

每当夜幕降临,刘忠便会想到家乡,他想知道自己的母亲是否安康,妻子和孩子是否安好。

自1929年离别后,他就再也没有了家人的音讯。他无数次地寄出信件,托人打听,但每次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消息往往就意味着最坏的结果。每当想到这些,刘忠的眼眶就不禁湿润了......

1938年4月,刘忠被任命为抗大四大队队长,因“两个队团结互助”的问题,伍兰英注意到了他。

此时的伍兰英,是全校40多位女同志中的“独苗”,单身一人。女子八大队队长张琴秋见状,便热心地当起了红娘,极力撮合两人。

随着伍兰英与刘忠的频繁接触,两颗心也逐渐靠在了一起。同年7月,两人结为了革命夫妻。

1950年初,刘忠再度派人回乡打探亲人的下落,这么多年来,他从未忘记过家人的模样和那份深深的牵挂。

或许,母亲还在世呢?这个念头一直支撑着他。

不久之后,警卫员在当地公所人员的陪同下,踏上了前往将军家乡的路途。半路上,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老人在路边乞讨,引起了警卫员的注意。

上前仔细询问后,才得知这位老人竟是刘忠的母亲林连秀!当警卫员告诉她刘忠不仅还活着,还当上了司令时,林连秀激动得几乎要晕过去。

对她来说,儿子当不当什么“大官”无所谓,能活着回来比什么都重要。而王四娣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不过,五子哥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平头老百姓,他一时间难以消化这个消息,尤其是自己竟娶了“共产党的老婆”,他更是吓得连连后退,最终逃也似的跑回了家。

“为伊消得人憔悴”

1953年8月的一天,刘忠同夫人伍兰英一起回到了家乡。这一天,王四娣如往常一样干着活,突然她听到了一声熟悉的呼喊:

“四娣......”

她的心猛地一颤,待猛地扭过头看清来人时,一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映入眼帘——刘忠。

一瞬间,她怀疑自己是在做梦,这样的重逢场景,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梦中早已不知上演了多少回。

“四娣......”说话间,刘忠紧紧地握住了她的双手,手中那温暖的触感告诉她:这不是梦!

岁月无情,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王四娣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个家上,她细心照料着婆婆,抚养着孩子,用一双勤劳的手支撑起了这个家。

此刻,面对刘忠,她竟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她看着自己憔悴的面容和粗糙的手掌,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

王四娣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这这笑容中既有欣喜,也有悲凉,更有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感慨。刘忠看出了她的窘态,心中五味杂陈,动情地说道:

“四娣,没有你,娘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这个家也更不可能在了,你苦了一辈子,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我要如何感激你呢?”

此时,伍兰英也走上前来,她深情地喊道:“嫂子!老刘的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功劳啊!”

说完,她对着王四娣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刻,王四娣的眼眶湿润了,泪水夺眶而出。

战争给无数人带来了苦难,它让亲人分离,让家庭破碎。

而王四娣,这位朴实无华的女性,虽然并未受过多少教育,但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与奉献。

战争剥夺了她的幸福,侵蚀了她的青春,但她从未抱怨,只是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家。

当刘忠提出今后每个月都会给她打生活费时,王四娣却摇了摇头。她坚定地表示,如今战争已经结束,她还有一双勤劳的手,只要努力,日子总能过下去。

于是,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王四娣一直坚守在刘家,用她的爱与坚韧,守护着这个家,直到生命的尽头。

“不去,就开除你的党籍”

一次,伍兰英因工作调动的安排与丈夫刘忠产生了激烈的争执。当她得知刘忠打算将自己分配到洗衣厂工作时,内心充满了困惑与不解。

“我怎么能去洗衣厂呢?”伍兰英眉头紧锁,声音中带着几分不甘。毕竟自己再怎么说,也是从革命的苦日子中过来的,即便是没有功劳,那也有苦劳不是?

刘忠则耐心地解释,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为人民服务,就够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是值得尊敬的。

但此刻的伍兰英一时间转不过弯来,还在继续与丈夫争论此事,刘忠见伍兰英如此固执,语气也变得严厉起来,直接甩出:

“原则问题不能迁就,你要是不去,就开除你的党籍!”

伍兰英一下子被噎住了,委屈地哭了起来。然而,当情绪逐渐平复后,伍兰英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参加革命的初心的什么?不就是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怎么能因为个人的得失而背离初心呢?

想到这里,伍兰英擦干眼泪,接受了这项工作调动。

1979年,伍兰英与刘忠主动提出离职退休。那么,退休后该干些什么呢?思来想去,决定书写回忆录!

这对革命夫妻,开始了新一轮的“比赛”,整日伏案疾书,在此期间,刘忠身负两个角色。

一个是丈夫,在妻子写累了的时候,给妻子锤锤背、捏捏胳膊;另一个则是“先生”,在妻子遇到难题时,及时为妻子解惑。

当伍兰英走到生命的尽头,她紧紧握住丈夫的手,眼中满是不舍与深情:“希望你长命百岁,30年后,我们在马克思面前相见……”

妻子去世后,友人担心过于沉浸在悲伤之中,便好意为他介绍了“黄昏恋”, 刘忠却婉言谢绝了这份好意。

在他看来,妻子并没有离开,看着妻子的照片,好似妻子在以另一种方式陪伴着他......

结语

战争剥夺了王四娣的幸福,侵蚀了王四娣的青春,但她从未抱怨,只是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家。

她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身上那无私的爱,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温暖,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她用她的坚韧与奉献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参考资料

刘忠将军的情感世界-钟兆云 苏剑. 《党史博览》

刘忠:从泥瓦匠到开国中将-党史频道-人民网

刘忠将军和他的发妻-苏剑.福建党史月刊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