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美国军方首次公开了所谓的“低成本无人机集群技术”(简称LOCUST项目),也就是外界熟知的“蜂群无人机”计划。这种技术的核心构想就是让数量庞大的无人机协同作战,通过数量压制的方式对敌方舰艇实施“饱和攻击”。美国甚至扬言,500架蜂群无人机可以围攻并击败中国的055型驱逐舰这类顶尖战舰。
乍一听,蜂群无人机似乎是一种颠覆传统海战规则的武器。但当你深入了解它的实际能力、技术限制以及作战场景时,会发现这个构想看似强大,实际上存在不少难以克服的问题。而中国海军的防御体系,更让这一威胁变得不值一提。
首先,我们来说说蜂群无人机的特点。它最大的卖点就是“便宜”和“数量多”。从理论上看,这些无人机通过协同作战,能像蝗虫一样铺天盖地地压向敌方舰队,造成防御系统的“超载”。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这种战术并不像PPT上展示的那样完美。
其一,蜂群无人机的攻击距离有限。它们属于自杀式无人机,必须撞击目标才能产生杀伤。而现代海战的战场范围往往动辄上百公里,短则两三百公里,长则上千公里。想要让这些无人机跨越这样的距离,首先需要大幅度提升它们的航程。然而,航程增加意味着需要更大的燃料储备和更高效的动力系统,这样一来,无人机的成本就会直线上升,与“低成本”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二,蜂群无人机飞得太慢。在海战中,无人机的飞行速度通常只有每小时60至200公里。这是什么概念?打个比方,这相当于一辆普通汽车的行驶速度。在现代海战中,这样的速度完全不够看。中国的055型驱逐舰配备了1130型近防炮,这是一种射速极快的武器,每分钟可以发射上万发炮弹。像蜂群无人机这样的慢速目标,很容易被密集的火力覆盖。
再来看成本问题。蜂群无人机的战术核心是通过廉价换取数量优势,但在美国,这个“廉价”却始终只是个伪命题。例如,美军一款普通的四旋翼无人机,单价就高达9万美元。要组建一个500架规模的无人机蜂群,其成本将高达2.5亿美元。更重要的是,这些无人机在实战中几乎都是“一次性用品”。以如此高昂的代价来实施“消耗战”,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也不可能长期承受。
既然蜂群无人机并非“完美武器”,那中国海军是否会被这种战术威胁到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海军在应对蜂群无人机方面,不仅有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还有成熟的防御手段。
比如说,中国舰艇的雷达系统。在俄乌冲突中,乌克兰的无人机之所以能够成功袭击俄罗斯军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俄罗斯的雷达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有效追踪低空飞行的目标。而中国的舰载雷达早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以同时锁定大量目标,精准识别并追踪低空掠海飞行的无人机。这就让蜂群无人机的“隐蔽性”和“协同攻击”失去了效果。
此外,中国的舰艇还配备了多层次的防空火力网。从远程的防空导弹,到近距离的1130型近防炮,整个体系能够对空中目标形成全面覆盖。特别是1130型近防炮,其射速和作战半径都非常出色。更重要的是,这种近防炮发射的炮弹价格非常低廉,每发仅几百元人民币。用这种武器对付蜂群无人机,既高效又划算。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蜂群无人机这么“不靠谱”,为什么美国还要坚持研发呢?事实上,这种技术并非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只是它更适合陆战,而非海战。在陆战中,战场纵深通常只有几十公里到百公里左右。蜂群无人机可以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分散部署,承担侦察、火力支援等任务。比如,一个小分队携带一套蜂群无人机系统,就能一次性放飞几十架无人机,对敌方进行侦察或打击。这种战术在特定条件下确实能发挥优势。
但海战不同。海战的纵深远大于陆战,蜂群无人机的航程限制让它很难对敌方舰艇构成实质威胁。即使在近距离内,这些无人机面对现代舰艇的防空火力,也基本上是“有去无回”。因此,蜂群无人机更多是一种“陆战武器”,而非海战领域的“颠覆者”。
对于中国海军来说,蜂群无人机并不足以构成重大威胁。无论从防御能力还是技术储备,中国都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这种“看起来很吓人”的武器,终究只是纸老虎而已。
1130型近防炮发射成本知道吗?…如,美军一款普通的四旋翼无人机,单价就高达9万美元。要组建一个500架规模的无人机蜂群,其成本将高达2.5亿美元。更重要的是,这些无人机在实战中几乎都是“一次性用品”……对于中国这些自杀性无人机不算底成本了…
恐怕是我们的蜂群打丑国哦[得瑟]
未来的055舰应该配备多台激光炮
美国玩蜂群无人机标配炸药都没有怎么玩对军舰不过是皮肤痒痒抓下
我们时刻准备着打击侵略者!让侵略者有来无回!
中美必有一战
1130型近防炮发射成本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