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央视一群疯子干了件大事,如今,它与我们不告而别

龙静说事 2024-12-04 16:52:25

《焦点时刻》在最初开播时,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与困境。节目一开始尝试了像“明星下海”这样的主题,后续也播出了几期备录节目,然而观众的反响却不尽如人意。大家普遍觉得这些节目缺乏焦点,尤其是在时效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毕竟,作为一档定位于“社会新闻”的节目,若想抓住观众的眼球,紧跟热点、展现新鲜内容那是必不可少的。

就在节目组还在摸索前行,试图寻找突破方向的时候,一个突发的悲剧性事件给他们带来了转机。那是一辆载着春游学生的客车,竟然在铁轨上抛锚了,随后可怕的一幕发生,火车径直撞了过来,车上的学生无一幸免,全部遇难。这样的消息传开,无疑引起了极大的社会震动。而当时的制片人张海潮,以其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立刻做出反应,迅速派人赶赴事故现场。

到达现场的记者们,怀揣着沉重的心情,却也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们要去采访那些目睹了悲剧发生的人们,去记录现场那令人揪心的每一个画面,去收集一切能够还原事件全貌的素材。从事故发生的具体缘由,到客车抛锚前的种种迹象,再到后续救援的情况等等,都在他们的采访和拍摄范围之内。通过这次事件的报道,《焦点时刻》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方向,那就是要牢牢抓住时效性这个关键要素,让观众能第一时间通过节目了解到当下发生的重要社会事件。

之后的日子里,《焦点时刻》凭借对时效性的重视,打造出了一期又一期令人瞩目的节目。就拿高考前夕那期探秘未拆封高考试卷、采访出卷人的节目来说,这在当时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要知道,高考试卷在未启用前那可是有着极高的保密性,而节目组能够深入相关部门,将镜头对准那些未曾拆封的试卷,并且采访到出卷人,这样的内容对于大众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节目一经播出,各地的电视台栏目纷纷打来电话,想要讨要这期节目的带子,以至于电话线路都出现了拥堵的情况,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而且,这档节目还登上了《新闻联播》,并且连续播放了7天之久,这无疑是对《焦点时刻》的极大肯定,也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到了这档敢于突破、善于挖掘的社会新闻节目。

还有一次,北京隆福寺人民商场突发大火,火势凶猛,情况十分危急。当时台里只有一个摄像,可张海潮得知消息后,迅速行动起来,挨个呼编导,让距离事发地最近的编导赶紧赶赴现场。那名编导也是马不停蹄地赶到,在现场克服了诸多困难,成功地拍摄到了整个灭火过程。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现场报道方式是极为难得的,毕竟不像现在有着便捷的通讯和众多的拍摄设备、人员配备。这一次次对时效性的把握,让《焦点时刻》逐渐在观众心中树立起了独特的地位,成为大家了解社会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

然而,《焦点时刻》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做到及时报道事件本身,节目组深知,想要让节目更有深度、更具影响力,就必须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在制作《劣质书本进课堂》这期节目时,节目组前往印刷厂采访厂长。面对镜头,厂长一个劲儿地哭穷,声称是因为没钱更换设备才导致书本质量出现问题。可当片子拍完,交到孙玉胜手里一审时,孙玉胜提出了尖锐的问题,质问张海潮等人,为什么不继续往下追查,这其中到底有没有什么利益空间,毕竟事情往往不会像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就这样,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焦点时刻》逐渐过渡到了第二个阶段——跟踪调查。

进入这个阶段后,整个节目组就像开启了一场场“揭秘之旅”,大家开始满街跑,哪里有值得深挖的新闻线索,就往哪里去。为了追问责任,为了挖出那些隐藏在幕后的真相,编导们可谓是想尽了办法。有时候,正常的采访途径受到阻碍,他们甚至不得不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比如把摄像头藏在公文包里,或者戴上摄像眼镜、使用摄像笔等,只为能够获取到最真实、最关键的画面和信息。

但这个过程可并不轻松,随着节目对社会黑幕的不断揭露,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老百姓们都对那些隐藏的猫腻、黑幕充满了好奇。而与此同时,节目组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采访难度越来越大,很多被调查的对象对他们充满了警惕,甚至会采取一些阻挠的行为;另一方面,编导和主持人之间也常常因为对选题的理解、采访的方式以及呈现的角度等问题产生分歧,争吵时有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制作效率和氛围。

面对这样的情况,张海潮果断下了死命令,他要求以后编导集体出镜,谁的选题谁就负责采访,如果有编导不想出镜,那就一律走人。这一举措虽然看似强硬,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矛盾,让节目能够继续顺利推进下去。而在那批出镜的编导里,章伟秋、陈耀文和水均益这三个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经历,也在《焦点时刻》这个舞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章伟秋原本是浙江电视台的一员,当时正在央视文教组实习。当她听说要办《东方时空》,并且其中有《焦点时刻》这个栏目后,怀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对新挑战的期待,主动去找孙玉胜毛遂自荐,就这样顺利进入了《焦点时刻》节目组。可刚进组第一天,张海潮就丢给她一个颇具难度的新闻选题,是关于西城区某中学学生自杀的事件。章伟秋接过这个选题后,当时就有点懵了。因为报纸上对这件事的报道就只有两行字,仅仅提到学校在西城,其他的信息一概没有。而她作为一个外地人,对北京的地理位置都还不太熟悉,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要去完成这样一个选题,难度可想而知。

但章伟秋并没有退缩,她硬着头皮开始了艰难的采访之旅。先是四处寻找报道这件事的记者,希望能从他们那里获取更多线索;接着又跑到公安局去开介绍信,以便能够更顺利地进行后续的调查;同时,她还联系了一个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想着从专业角度去了解一下可能导致学生自杀的心理因素等等。那段时间,她几乎跑遍了大半个西城,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晚上常常忍不住要哭一场,心里的委屈和压力只有自己知道。

后来实习结束了,浙江台不舍得放她走,希望她能回去继续工作。可章伟秋实在是舍不得《焦点时刻》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地方,经过一番思考,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辞职,全身心地投入到《焦点时刻》的工作当中,决心在这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陈耀文的经历则更加传奇,当时他在部队做新闻工作,而且成绩斐然,曾经拿过中国新闻一等奖,在部队里,他有着最新的设备,有专门的部队机房供他使用,还配备了车辆,甚至住的是两室一厅的房子,可以说工作和生活条件都相当不错。然而,1992年的时候,通过孙克文的关系,他了解到了《东方时空》这个正在筹备的新栏目,尤其是其中的《焦点时刻》版块,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那颗热爱新闻、渴望挑战的心再也按捺不住,毅然抛下了部队里的一切优厚条件,选择重新开始,来到台里做了一名栏目临时工。

刚到台里的时候,他遭遇了不少的冷眼和挫折。去借资料的时候,会被人歧视;去编片子的时候,又会被人呵斥。可这些他都全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什么呢?是能够不断地做出高质量的节目,是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揭开那些隐藏在社会背后的黑幕,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在他看来,那个时候大家都不攀比房子、背景这些外在的东西,唯一比的就是手上的片子一个月能拿几次奖,他坚信只要自己有能力,是金子总会闪光,要是没本事,那就只能被淘汰。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