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6日,广东揭阳的冬日暖阳洒在玉湖镇新寮村的石板路上。96岁的黄旭华在夫人李世英的搀扶下,缓缓走下汽车。早已等候在村口的乡亲们瞬间沸腾,掌声与欢呼声交织成一片。人群中有人举着手机记录,有人抹着眼泪,更多的人反复念叨:“黄老回来了!”这一刻,这位为祖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三十载的老人,褪去了“共和国勋章”的荣光,只是一个跋涉千里的归乡游子。
黄旭华的脚步停在了祖屋“崇德堂”前。斑驳的青砖墙上,仍留着“潜光”“隐德”的刻字——这是黄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家训,也是他一生“深潜报国”的注脚。他颤巍巍地抚摸着门框,仿佛触碰到70年前那个背着行囊离家求学的少年。
“这里是我写作业的桌子,夏天总被蚊子咬得满腿包。”黄旭华指着堂屋角落,笑着向族亲讲述童年趣事。可当目光扫过墙上父母的遗像时,他的声音突然哽咽:“当年离家时说好三年就回,结果三十年……”
这一幕让在场的乡亲无不动容。他们知道,这个看似寻常的归乡场景,背后是半个世纪的生死抉择:
1958年,32岁的黄旭华接到绝密任务,从此人间“蒸发”。父亲病逝时,他正在渤海湾测试潜深极限;
1987年,母亲通过一篇隐去姓名的报道,才知儿子竟是“国之重器”的铸造者;
1988年,62岁的他首次回乡,95岁的母亲握着他的手说:“三儿,我不怪你。”三天后,母亲溘然长逝。
在崇德堂的族亲座谈会上,有年轻人问:“您后悔过吗?”黄旭华沉默片刻,从口袋里掏出一条磨损严重的围巾——这是母亲临终前织给他的最后一件衣物。“每次摸着它,就像摸着母亲的手。”他说,“但若重来一次,我仍会选择为国深潜。”
这段对话揭开了中国核潜艇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在荒岛上的科研基地,团队用算盘和秤砣计算数据,用土豆模拟舱室布局;
为验证潜艇性能,62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潜至极限深度,成为世界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
30年间,他给家人写的信永远只有“在北京工作”五个字,连妻子李世英都曾被蒙在鼓里。
“忠孝难两全,但忠就是最大的孝。”当黄旭华说出这句话时,围坐的族亲们突然集体起身鼓掌。他们或许不懂核反应堆的原理,却读懂了这位老人用一生书写的家国辩证法。
在旧居门口拍全家福时,黄旭华特意让摄影师将父母的照片纳入取景框。快门按下的瞬间,这个曾错过无数家庭团聚的老人,终于完成了一场迟到半个世纪的“团圆”。
临别前,黄旭华将族中孩童唤到身边,从布包里取出核潜艇徽章分发给孩子们:“记住,我们客家人有句话‘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现在要改成‘宁舍万贯财,不忘报国志’。”
2025年2月6日,黄旭华在武汉逝世。消息传回揭阳时,新寮村的木棉花正开得如火如荼。村民们将鲜花铺满崇德堂的台阶,孩子们把核潜艇模型擦拭得锃亮。那个总说“以家乡为荣”的老人或许不知道,他早已成为乡土最骄傲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