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1950年,朝鲜战局告急,美国大军逼近鸭绿江,摆在中国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出兵,还是按兵不动?
在那个决定国运的会议上,绝大多数人都持谨慎态度,真正支持出兵的,只有“一个半人”。
这“一”是谁,很容易猜到,但那“半个”又是谁呢?他到底起了什么作用,竟然能在关键时刻左右局势?

朝鲜战争爆发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突然硝烟四起。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向南方发起攻势。
这场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东亚地区刚刚建立的微妙平衡,也打乱了新中国的国内重建计划。
就在战争爆发前一天,周恩来刚刚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裁减120万人员的计划。

这项决定是中央政府为了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而做出的重要部署。
早在4月中旬,周恩来就主持了第28次政务会议,提出了详细的裁军计划。
5月16日,他又出席全军参谋会议,讨论军队整编事宜。对于刚刚结束内战的新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合理且必要的转型。

朝鲜战争爆发后第三天,6月28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武装干预朝鲜内政的行为。
这份声明清晰地表明了中国的立场,但尚未触及可能的军事干预问题。当时的中国领导层,正密切关注着战场局势的发展。
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迅速向南推进。这一阶段,毛泽东虽然关注局势,但并未直接参与军事行动。

他多次通过外交渠道,提醒金日成和斯大林要防备美军可能的侧后登陆。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态度可以概括为谨慎观望,既表达了对美国干涉的反对立场,又没有立即做出军事介入的决定。
可战场局势的急剧变化,很快就打破了这种相对平静的状态。

一人独断
在朝鲜战争爆发前,毛泽东就已经得到情报,了解到朝鲜半岛可能爆发冲突。
5月14日,他获知斯大林同意金日成军事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战略家,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这场冲突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朝鲜人民军初期的胜利并没有让毛泽东放松警惕。他反复提醒朝方和苏方要提防美军的侧翼登陆。
事实证明,他的担忧是有先见之明的。9月中下旬,美军成功在仁川登陆,战局立刻发生逆转。
面对美军的步步紧逼,摆在中国面前的选择变得异常困难。
毛泽东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宜早不宜迟"出兵。

他认为,如果任由美军控制朝鲜半岛,中国东北的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这不仅是地缘政治的考量,更是关乎新中国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决策。
面对国内部分领导人的犹豫,毛泽东表现出非凡的决心和意志力。
他不断通过各种会议和个人交流,耐心说服其他领导人接受自己的战略判断。

即使在斯大林犹豫不决,导致中国错过最佳出兵时机的情况下,毛泽东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毛泽东的坚定源于他对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国战略意图的准确把握。
他认为,新中国不能在建国之初就向帝国主义低头,必须展示捍卫国家安全的决心和能力。

这种战略思维,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考量,涉及到国家尊严和长远利益的维护。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毛泽东始终是那个完整的"一个人",从未动摇过出兵的决心。他的坚定立场,最终成为中国抗美援朝的“定海神针”。

半人之功
在抗美援朝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周恩来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作为政府总理和重要军事领导人,他不仅负责外交斡旋,还直接参与军事部署的具体工作。
正是这种全方位的参与和贡献,使他成为那"一个半人"中的"半个人"。
1950年10月3日,在局势日趋紧张之际,周恩来会见了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

在会谈中,他明确表示中国不会坐视美军越过三八线。
这次会见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的严正立场,也为可能的军事行动做了外交铺垫。
几天后的10月6日,周恩来主持召开重要的军委会议,具体部署志愿军入朝作战事宜。
他关注每一个细节,确保军队能够做好充分准备。随后,他又秘密赴苏联进行谈判,争取苏方的军事支援。

在10月15日,中央军委正式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决定的实施过程中,周恩来发挥了关键作用。
周恩来不仅支持毛泽东的出兵决策,还承担了"总后勤部长"的角色。
他协调各方资源,确保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
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周恩来以其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工作效率,为志愿军的战斗提供了坚实后盾。

在战争后期,周恩来还积极参与停战谈判的筹备工作。
他制定谈判策略,分析各种可能的局面,为最终达成停战协议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战争的准备到结束,周恩来始终是那个不可或缺的"半个人",他与毛泽东一道,共同撑起了抗美援朝这一历史重任。

从参战到停战协议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跨过鸭绿江,投入到这场残酷的战争中。
志愿军的参战立即改变了战场态势,美军的进攻势头受到有力遏制。
彭德怀作为志愿军司令员,指挥部队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这场战争的规模之大、强度之高,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中国和朝鲜军队面对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敌方不仅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还控制着制空权。
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依靠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抵挡住了敌人的进攻。

战争的残酷性也给双方带来了巨大伤亡。随着战争的持续,国际社会越来越强烈地呼吁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1951年7月,在各方压力下,停战谈判正式开始。这场谈判异常艰难,充满了波折和反复。
美方试图通过谈判获取更多军事利益,而中朝方面则坚持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谈判期间,战斗仍在激烈进行。双方在谈判桌上的立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场上的态势。

中国领导层尤其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密切关注着谈判进程,及时调整策略。
经过近两年的艰难谈判,双方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这份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一场持续三年的残酷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和军事胜利。
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没有取得胜利就签署了停战条约,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也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功。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信心。
它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有决心也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和尊严。
这场战争的胜利,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环境,也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当年那个被称为"一个半人"的决策,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关键一步。
毛泽东的坚定与远见,周恩来的睿智与担当,共同铸就了这场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改变了朝鲜半岛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抗美援朝战争史料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毛泽东传》、《周恩来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