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季来临,都会听到“某某老人突然去世”的消息,尤其是心脑血管病患者,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有人认为是寒冷天气的缘故,也有人归结为“年纪大了”,但事实上,冬天并不是单纯的冷,而是一场对老年人体能、免疫力和慢性病管理的综合挑战。对许多老年人来说,熬不过冬天并非偶然,而是“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最终显现。
一、寒冷加剧心脑血管问题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对老年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由于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增加外周的血管阻力,使得血压升高。具体来说,冬季室外温度每下降1℃,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就会相应增加0.45%。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在寒冷的环境下,他们的血压波动会更加显著,进而大大增加了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某三甲医院统计数据显示,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中,65岁以上老人占比接近70%。这些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未能抢救成功。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老年人因感觉不到明显不适,延误就诊时间。例如老年人由于感知神经反应减弱,心肌缺血时可能不会出现典型的胸痛,而是以疲乏、恶心或轻微头晕为主要表现,极易被忽视。
这就像《黄帝内经》中提到的“阳气者,卫外而为固”,当冬季寒冷损伤人体“阳气”,体内的血流调节紊乱便成了致命一击。
二、呼吸道感染高发引发多系统衰竭冬季的干燥气候与寒冷条件为病毒和细菌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使得流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病情严重时,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最终可能导致多器官的功能衰竭。
《中国流感监测年度报告》表明,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流感住院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以2018年的统计为例,老年人群的流感病死率高达8.4%,远超整体平均的1.2%。
特别是对于已经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呼吸道感染往往可能成为致命的诱因。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一旦并发感染,很容易触发急性加重事件(AECOPD),从而导致其呼吸功能急剧下降。许多患者即便能够度过感染阶段,其肺功能也难以恢复至感染前的状态,生活质量因此大打折扣,死亡率也随之显著上升。
三、跌倒和骨折:看似“小事”的大威胁冬季时节,由于地面湿滑且人们穿着臃肿的衣物,老年人跌倒的风险显著增加。一旦发生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其后果往往十分严重。根据《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数据,髋部骨折患者在接受手术后的一年内,死亡率可能高达30%。而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这一死亡率更是接近50%,情况相当严峻。
老年人跌倒后容易发生骨折,而骨质疏松症是这一问题的重要却常被忽略的原因。在常规的体检项目中,骨密度检查并不常见,导致许多患者直到骨折发生时才意识到自己患有骨质疏松症。此外,即便手术成功治疗了骨折,长期卧床所带来的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褥疮以及肺炎等,对于高龄患者来说,仍然是极为严峻的挑战,甚至可能成为难以逾越的生命障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适当的日常锻炼能显著降低跌倒风险,也可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然而,寒冬之际,众多老年人因畏寒而减少活动量,这一行为反倒使该问题愈发严重。
四、代谢综合征被忽视的威胁随着冬季气温的下降,人体为了保持核心体温,代谢水平会相应提升。对于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患者来说,这种生理变化可能会带来健康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在冬季更容易出现血糖水平的波动,这可能会进一步损害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增加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此外,冬季饮食习惯的改变也会加重代谢负担。许多人在冬天偏好高热量、高脂肪饮食,“贴秋膘”成了许多家庭的传统习惯。对老年人而言,这种饮食习惯往往导致血脂升高和体重增加,从而加重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的病程。
一项发表于《国际糖尿病研究杂志》的大数据分析显示,冬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良率高达52.7%,是全年平均水平的1.3倍。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每到冬季,我都能明显察觉到科室里接收的病人数量有所上升。这主要是因为许多老年患者在病情初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病情在短时间内迅速加剧。有的家庭甚至在老人症状较轻时因“怕折腾”而拒绝送医,结果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中医有言,“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冬季的挑战,实际上是老年人全身机能与外界环境的一场综合较量。而现代医学则用精准的数据与研究结果提醒我们,老年人健康管理必须具备预见性,而不能等到问题出现时再亡羊补牢。
从寒冬来临之前的疫苗接种到饮食、锻炼计划的调整,从防跌倒的家居改造到定期检查血糖、血压等指标,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其实是让更多老年人平稳过冬的重要保障。真正的健康,不是消极地对抗疾病,而是积极地维系身体和环境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