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宫词》主要讲述了北宋中前期的历史故事,其根据史料和传说而改编,有不少历史人物都出现在了剧情之中,而且全剧也贯穿了争储夺嫡、后宫内斗、朝臣党争、平乱治灾、北抗契丹、西抵党项、真宗封禅、女主专权等历史事件。
其中,北宋朝臣中最为民间所熟知的那一位,应该非寇准莫属了,这位出生在陕西的寇老西儿,也给后世留下了不少佳话,更是有不少艺术作品把他的事迹搬上了电视荧屏,而他也素来以火爆的脾气与刚直的性格,留下了千古的话题和争议。
《大宋宫词》里的宰相寇准
寇准,民间常常称呼他为寇老西儿,那是因为他是陕西华州人,也就是老家在今天的渭南;他字平仲,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力主真宗皇帝御驾亲征,坚决抗辽,促成澶渊之盟,为宋辽开启了一百多年的边境和平,其历史功绩不可谓不大。
寇准其实是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乃当地的名门望族,其祖先曾在西周时期担任司寇,家族因此得其姓,寇准的父亲曾经官运亨通,做过太师、尚书令等,寇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自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少年时期就在诗书方面颇有建树。
《大宋宫词》里的宰相寇准
“寇凖,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凖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出名还是要趁早!寇准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就考中进士,当时他才十九岁;当年的太宗皇帝比较喜欢老成持重之人,因此有人建议寇准虚报年龄,寇准严词拒绝了,实打实,真真切,这才是他的个性;当然也反映了他的刚直性格,眼里是不揉沙子的。
《大宋宫词》里的宋太宗赵光义
进入仕途官场以后,寇准依然是火爆脾气,绝不趋炎附势,甚至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他竟然拉扯宋太宗的衣服以表达自己的政见,颇有魏征劝谏唐太宗之古风;而宋太宗也算明君,同是太宗,也有李世民之雅量,他能理解并认可寇准,即便他心里其实并不愉快。
“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大宋宫词》里的“寇老西儿”
寇准的刚正在于他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更是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他得知王淮和祖吉因受贿被处罚,其情节轻的被判死罪,情节重的因为有后台,反而可以逍遥法外;不怕得罪人见不平就要管的他,便把实情告知给了宋太宗,他要真相大白,并还世间一个公平,因此他也就更被宋太宗所赏识与倚重。
《大宋宫词》里宋太宗为太子赵恒加冕
正因为寇准能够客观公正,秉持法度,太宗也很放心地把军国大任交给他挑,而且有人来打寇准的“小报告”,太宗也能更好地护着寇准,历史上寇准在出行的时候,就曾有个疯子对他的车驾高呼万岁,这在封建时代可是给寇准惹了不少麻烦,幸好太宗不是昏君,寇准这么不会拐弯的直臣才能在那个时代屡获重用与升迁。
《大宋宫词》里的宋真宗赵恒
而且,对于太宗确立接班人的事,寇准也立有大功。在电视剧《大宋宫词》中,寇准就是那个不偏私、只为国的典型,他力挺襄王赵元侃,并且帮助元侃捉拿叛党,更能身体力行地帮助这位太子。而在真实历史中,寇准也是那个坚定支持襄王的人,这是给太宗的一个非常负责的建议,也为帝国确立了一个相对合格的继承人。在太子元侃赵恒遭到非议的时候,寇准又是那个能够维持秩序、开导皇帝的人,这无疑促进了朝政宫廷政治生态的稳定。
“初,太宗尝得通天犀,命工为二带,一以赐准。”
因此,在太宗一朝,寇准就非常被看重;根据历史记载,太宗甚至把进献的一通天犀命工匠打造成了两条犀带,自己留用其一,另外一条就赐给了寇准;能够获得君王如此的器重,也足见寇准的人品与能力,都是获得了极大的垂青与肯定。
《大宋宫词》里的北宋朝臣
但寇准的做人做事也的确不够圆滑,他认准的事是不会给人留面子的,即使对面是皇帝,依然如此;在《大宋宫词》中就形象展示了这位名臣的这个特质,在剧中的寇准多次犯颜直谏,言辞犀利,经常引得真宗皇帝不满,因此真宗也是故意压着寇准,在刘娥和郭守文等人的力荐下,真宗皇帝才愿意重用寇准,虽然这是艺术作品但其实也反映了寇准给予帝王的压力与不快,因此他不被待见也确实情有可原。
寇准的刚正性格在澶渊退辽兵这一历史事件上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他为中华民族立下的汗马功劳也不容忘记。太宗驾崩后,真宗皇帝继位,历史上真宗本来是想让寇准担任宰相的,但就是因为顾忌他的性格,因此迟迟没有下决心。
《大宋宫词》里的萧太后
正如《大宋宫词》展现得那样,北方虎狼之邦辽国契丹,一直觊觎中原大地,虽然宋辽互派质子,但是辽国侵吞大宋之心一直未死。在历史上,辽国率先挑起辽宋争端,宋将王继忠都被他们俘虏了,同时宋辽边境当时剑拔弩张,形势也非常紧张。
真宗在大敌当前之时,终于封寇准为宰相,让他与毕士安等处理朝政,共商抵抗辽国之策,当时辽军一路兵锋极盛,来势汹汹,朝廷中有不少主张迁都的,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陈尧叟则主张迁往成都,只有寇准力主真宗要御驾亲征,更不能迁都,他甚至建议真宗杀掉那些主张迁都的大臣,由此却也得罪了一些当权派。
《大宋宫词》里的宋真宗赵恒
“凖方正慷慨有大节,忘身徇国,秉道疾邪,此其素所蓄积,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为流俗所喜。”
真宗赵恒是犹豫的,心里是没底的,辽军这次有备而来,的确是北宋朝廷始料未及的,而寇准这个时候却是最清醒的那个人,他深知辽军孤军深入,旷世持久的战争,使他们的粮草难以供应,只要好好备战,皇帝能亲临前线,鼓舞士气,宋军必胜之。
寇准是真宗朝取得抗击辽国胜利的最大功臣
在与辽军的战争对峙中,寇准发挥了杰出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管理才能,他组织百姓队伍,制定奖励政策,而且筹备充足粮草,做好了万全准备,已到胸有成竹之时,而且寇准还督促乃至有点“胁迫”地让真宗赵恒御驾亲征,北上抗敌,在他反复的劝谏与组织下,真宗终于决定御驾亲征。
宋朝宫廷之内
但是到了当时宋辽对峙的澶州,真宗赵恒依然不敢渡河,他怕有危险,觉得在河南岸,方便在大事不妙的时候逃跑;见到这种情况,寇准便联络坚决主战派的将领高琼,向真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明利害关系,同时也告知真宗,迁都是死路一条,只有坚决战斗,才能确保大宋国祚;此后寇准和高琼还亲自监督真宗车驾渡河,果不其然,事如预料,当军民百姓看到皇帝銮仪出现,士气大振,在与辽军的战斗中十分英勇,两国的战争形势也对大宋越来越有利。
真宗皇帝在象征性地巡视了一番后,赶紧就回到了黄河南岸,当他看到寇准组织军民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心里也越来越踏实了。而且在随后的战争中,辽国大将萧挞凛被宋军射杀,辽国看到名将战死,粮草不继,战场形势也处于下风的时候,终于主动议和了。
《大宋宫词》里的曹利用
辽国的议和,正中真宗下怀,能够偃旗息鼓,各自安好,还不用迁都,他自然愿意,于是宋军就派曹利用前往商讨议和;辽国也派出降将王继忠来往两国,斡旋签约;辽国一厢情愿地还想有领土要求,可惜他们在战场上没有讨得便宜,宋朝自然也不可能答应,真宗是愿意给予辽国银绢财物的,而且这皇帝还挺大方,竟然愿意出到一百万,因为真宗算了一笔账,大宋征战的花费远远不止一百万,而战争对于国家经济财政的影响则更大,如契丹辽国拿到银绢后不再侵犯,这笔买卖可是十分划算的。
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澶渊之盟”
寇准就是寇准,他为大宋王朝可谓殚精竭虑,真是操碎了心。当时的曹利用在接到真宗的旨意,准备北上的时候,被守在门口的寇准拦住,寇准直接告诉曹利用,他最多可以答应给辽国银绢三十万,绝对不能给真宗答应的一百万;寇准威胁曹利用,如果他做不到,回来就直接砍掉他的脑袋;后来宋辽协议达成,宋朝果然每年只需要给辽国银绢三十万,而且银只有十万两,绢有二十匹。寇准啊寇准,真乃举世无双的贤臣与国士,他能够力主出兵,逼迫契丹议和,又能审时度势,在谈判中设置底线,为帝国节省了每年七十万的开支,这是何等的大义,何等的贡献!他对中原王朝的这般付出,真是怎么歌颂都不为过!
《大宋宫词》里的真宗皇帝、刘娥、李妃
其实,当时辽宋的攻守形势已经完全逆转,大宋甚至具备了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实力,然而真宗皇帝一心求和,王钦若等妥协派又上蹿下跳,即便寇准希望继续战斗,去争取更大的胜利,也并不被采纳,所以这就为宋朝留下了百年的隐患与无边的遗憾,就这样宋辽两国便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从此以后,宋辽双方开设榷场,互通贸易,真是做到了化干戈为玉帛。其实宋朝的丝绸、茶叶、陶瓷等商品非常受辽国百姓欢迎,宋朝每年给辽国的三十万,其实通过贸易早就赚回了更多,而且这还节省了一大笔军费开支。其实这笔买卖怎么来看,宋朝都是最大的赢家,而宋辽两国的边境和平也由此延续了一百二十多年;当然澶渊之盟带给宋帝国的隐患也是很大的,从此宋朝更加重文轻武,训练荒废,这也导致了严重的“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在后来的对外战争中,宋军常常是失败者,更是为最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大宋宫词》里的王钦若
本来,澶渊之盟以后,寇准因为功劳很大,受到了真宗的极大器重,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王钦若等妥协派自然视寇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断向真宗进谗言,倒算旧账,他们认为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寇准是在拿皇帝来押注,这是有不臣之心,加上一直以来寇准的脾气太火爆,而且重用了一批像他一样的人,而真宗也耳根子软,便把寇准的宰相之位罢免,这样寇准只能去做了地方官;在得势之后,王钦若、丁谓等溜须拍马之徒,便大搞“天书运动”,将北宋的朝堂上下搞了个乌烟瘴气。
《大宋宫词》里的宰相丁谓
虽然寇准是个治国理政的能手,抗击外侮整治奸臣,他是行家里手,但是政治斗争尔虞我诈,他却真的不在行;后来丁谓利用他,请他回来做宰相,他也不加防范,依然不改秉性,丁谓献殷勤讨好他,他也不领情,视丁谓为奸臣,不与之为伍。关键这个时候,是皇后刘娥专政的时代,寇准又是坚决反对的,而且他数次得罪刘娥,再加上丁谓等奸臣从中撺掇,寇准很快就又被罢免了,从此便经历着频繁的贬官。
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大宋宫词》里的王钦若与丁谓
不管真宗是否知情,这个时候他已经不能完全掌控朝堂,这期间更是朝臣们趋炎附势、结党营私最厉害的时代,因为丁谓当了宰相,而寇准则被贬到了雷州。虽然官场失意,但寇准却在百姓中间很有威信,他特别被爱戴,这个时候的他寄情山水,钟爱书文,同时也做了很多造福雷州百姓的事,在这里他鼓励生产,促进交流,加强了中原王朝对雷州的统治,后来寇准病故,也就在雷州任上,而雷州当地以及全国各地,自此以后,时至今天,对他的纪念与追忆却延续了千年,且从未中断。
后世为寇准树立的塑像
寇准为官一生,是特别清廉的,平时他省吃俭用,洁身自好,因此他也是中国古代清官的代表人物之一。因为费用有限,他死后都没能魂归故里,直到仁宗年间,皇帝才想起了这位大忠臣,同时也是大功臣,特旨葬其于故里,同时恢复了他以往的爵位,并追谥“忠愍”,仁宗皇帝还亲自为寇准的碑文书写了“旌忠”二字,以示对他的纪念与表彰。
北宋的一代名相寇准
寇准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极其精彩,他的火爆脾气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让他做事雷厉风行,效率很高,但也让他树敌太多,数度沉浮。帝王在统治需要的时候会重用这样的人,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其内心应该并不喜欢这样的人,又有多少胸怀真的可以博大到足以容纳犯颜直谏的呢?
纵横点原创历史文章,喜欢就请点上方的关注支持一下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