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育肥期投喂,冷水域养殖方案,采收时间计算,退伍兵心得
牡蛎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水产,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在冷水域养殖牡蛎有独特之处。很多人觉得冷水域养殖牡蛎生长慢是个痛点,其实是有方法可循的。
就拿东北一个山区的小型养殖场来说,那里地形多为山地环绕形成的冷水域。养殖户老李就是退伍兵回来创业搞牡蛎养殖的。他最初也面临牡蛎育肥期的难题。牡蛎育肥期投喂很重要,就像养孩子得给足营养。在冷水域,牡蛎运动消耗能量多,更需要合适的食物。老李试过几种投喂方式,开始效果不好。后来他发现不同绿植残渣在牡蛎育肥期有不同的作用。像紫苏的残渣,含有一些独特的氨基酸,对牡蛎的壳质生长有帮助;薄荷的残渣,在夏季能调节养殖水体的微生物环境,让牡蛎在冷水里也能较好生长,因为它能吸引一些有益微生物附着在牡蛎壳上。还有苦菜残渣和车前草残渣,与常见绿植残渣对比,在补充矿质元素方面各有特色,苦菜残渣富含铁元素,车前草残渣的磷元素含量相对较高。
在冷水域养殖方案方面,地域差异影响很大。在南方一些湿热地区的冷水水域养殖牡蛎,水质变化快。比如在广东的部分山区冷水溪流边养殖,高温高湿使得水中微生物繁殖迅速,牡蛎容易生病。老李借鉴战友在北方养殖的经验,北方干冷环境下微生物繁殖慢,在冷水域养殖时更要注意水质的净化。他在南方冷水域养殖时,除了合理投喂像绿植残渣等天然饵料,还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的酸碱度在7 - 8之间,溶氧量保持在每升5 - 8毫克。而且,他发现每年3 - 5月是牡蛎生长的一个小高峰期,在这个时期增加投喂量,牡蛎的生长速度能比平时快30%左右。
说到牡蛎的采收时间计算,这可是一门学问。一般来说,从牡蛎苗投放到可以采收,短则1年,长则3年。像老李在东北那种冷水域,生长周期会长一些。他投放苗的时候做了标记,在网箱上注明投放日期。牡蛎生长速度在不同季节也不一样,在水温较低的冬春季节,生长慢,夏秋生长快。他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一个大概的时间表。如果是在5 - 6月投放的苗,在同样的冷水域环境下,到了第二年9 - 10月就可以采收一部分达到规格的牡蛎,这些牡蛎每颗大概能达到3 - 5厘米。要是继续养殖,到了第三年的5 - 6月,大部分牡蛎都能采收了,这时候的牡蛎每颗能达到6 - 8厘米,肉质更饱满。
对于牡蛎育肥期投喂,还得根据牡蛎不同生长阶段调整。小牡蛎阶段,像刚投放苗后的1 - 2个月内,主要投喂一些细碎的绿植残渣和浮游生物。这时候的牡蛎就像小婴儿,需要易消化的食物。有个山东青岛的网友分享,他在海边散养牡蛎,刚开始投喂的时候没有注意食物的大小,结果很多小牡蛎消化不良,生长缓慢。后来调整了投喂物的大小,就像给牡蛎宝宝喂合适大小的奶嘴一样,小牡蛎的生长就正常了。在大牡蛎育肥期,也就是养殖2 - 3年即将采收前的一两个月,投喂量要适当减少,因为这个时候牡蛎自身调节机制会更强,过多的食物反而可能影响生长,还可能导致水质污染。
在冷水域养殖牡蛎的场景上,无论是养殖场还是散养都有各自的要点。养殖场可以集中管理,方便调控水质和投喂等工作。但散养也有好处,能利用更广阔的冷水域空间,让牡蛎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比如在四川宜宾的一些山区的冷水溪流里,有些养殖户散养牡蛎。他们发现,散养的牡蛎由于活动范围大,肉质更加紧实。但是散养也有难点,像不容易监测牡蛎的生长情况。而养殖场虽然便于管理,但容易出现养殖密度过大影响牡蛎生长的情况。老李的养殖场就遇到过这个问题,他发现养殖密度过大时,牡蛎之间互相争夺食物和空间,生长速度都变慢了。后来他通过合理调整养殖密度,每平方米的网箱投放牡蛎苗的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牡蛎的生长情况明显改善。
在冷水域养殖牡蛎,南方和北方还有很多南北方域差异相关的小细节。在北方,冬季寒冷时期,牡蛎会停止生长甚至进入休眠状态。老李会提前在养殖区搭建简易的保温棚,虽然在冷水域效果有限,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温的骤降对牡蛎的影响。而在南方冬季没有那么寒冷,但是台风等恶劣天气比较多。有福建莆田的网友说,他的牡蛎养殖在台风季节总是受到冲击,后来他用更牢固的绳索固定养殖网箱,并且把养殖区设置在有天然屏障的内湾,减少了台风的损失。
牡蛎采收时也有讲究。如果采收过早,牡蛎肉质没有发育好,口感和营养价值都会受影响。而采收过晚,牡蛎可能会过于肥大,壳比较脆,在运输过程中容易破损。老李有一次没有掌握好采收时间,提前采收了部分牡蛎,结果市场上反馈回来牡蛎的口感不好。后来他就更加严谨地按照之前的时间表结合实际生长情况来采收。
在冷水域养殖牡蛎的过程中,退伍军人老李还总结了不少独特的小经验。比如他发现每天早晚观察牡蛎的活动状态很重要。如果牡蛎在早晚都积极开壳闭合,说明生长状态良好。要是牡蛎整天都不怎么活动,那就可能水质有问题或者食物不足。这种通过观察牡蛎行为的经验,虽然不是什么高科技,但在实际养殖中很实用。
在牡蛎养殖的整个过程中,从育肥期投喂到冷水域养殖方案,再到采收时间的计算,每一个环节都相互关联。就像一个链条,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养殖的效益就会受到影响。比如育肥期投喂不当,育肥效果不好,那采收时牡蛎的大小和品质就达不到预期。或者冷水域养殖方案不合理,牡蛎生长缓慢,采收时间可能就要延长,增加养殖成本。
牡蛎养殖虽然有这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但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探讨。比如在冷水域养殖牡蛎时,如何进一步优化投喂的频率,既能保证牡蛎生长所需营养,又不会造成食物浪费和水质污染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关注牡蛎养殖的人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