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劻非近支宗室封个贝勒已是极限,为何还能混上一个铁帽子王?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4-09 09:28:31

在清代诸多亲王之中,若从时运维度加以考量,庆亲王奕劻可谓无人能及。自满清入关伊始,王朝政治舞台上涌现出众多地位尊崇、权势显赫的亲王,如睿亲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等。

然而,这些亲王皆具备一项共同特质——皆为皇子出身。依据清代分封准则,仅有皇子以及享有世袭罔替特权的亲王子嗣,方具备获封亲王的资格。于整个清代历史进程中,奕劻或许是唯一的例外。

奕劻初始仅获封辅国将军这一爵位,然而,他究竟凭借何种途径晋身至铁帽子王的尊位?

【奕劻的出身问题必须要搞清楚】

宗室成员依出身,可大致划分为近支与远支两大类别。其中,近支内部进一步细分为普通宗室与近派宗室。鉴于此问题存在一定复杂性,御史有必要以详实笔触予以阐释。

在清代,近支宗室划分为五个体系,分别为康熙帝支系、雍正帝支系、乾隆帝支系、嘉庆帝支系以及道光帝支系。然而,自咸丰帝始,同治帝、光绪帝乃至溥仪,或因仅育有一子,或因并无子嗣,致使此后再无近支宗室这一概念。

奕劻的祖父乃乾隆帝第十七子庆僖亲王永璘,就血缘关系而论,其归属近支宗室范畴。然而,伴随皇位传承导致皇系支脉的演变,在近支宗室体系内部,逐渐分化出近派宗室与普通近支宗室两个类别。

如何甄别二者差异?实则方法明晰。回溯至清朝康熙帝统治时期,便已针对近支宗室的命名事宜加以规范。具体而言,皇子与皇孙的命名皆遵循特定的辈分序列,且名字中带有固定的偏旁部首。

清朝诸帝为皇子命名,皆遵循特定字辈与偏旁规则。康熙帝之皇子,辈份用字为“胤”,名之偏旁取“衤”部;至雍正帝,其皇子辈份固定为“弘”,名字则以“日”为偏旁;乾隆朝时,皇子辈份定“永”字,所用偏旁为“王”;嘉庆帝皇子辈份以“绵”字标识,名之偏旁择“忄”部;及至道光帝,皇子辈份取“奕”字,名字偏旁选“言”部。

奕劻仅具“奕”字辈分,却无“言”字偏旁,据此,其仅能归为普通近支宗室。相较于同时代的恭亲王与醇亲王,奕劻身份差异显著。从制度规范角度剖析,奕劻实无封王资质。

【永璘一脉中奕劻也非法定承爵人】

永璘薨逝后,依据规制,其子绵慜以降级之态承袭郡王爵位。绵慜膝下无嗣,然鉴于其生前建树颇丰,于其身后,道光帝特将仪郡王绵志之子奕䌽,过继予绵慜为后嗣,并格外开恩,恩准奕䌽可再次承袭郡王爵位一次。

清道光二十二年,奕䌽于居丧守制期间纳妾,此行为触犯宗法礼制,故而被移交宗人府议处罪责。彼时,奕䌽为保全自身爵位,竟向宗人府实施贿赂之举。与此同时,永璘第六子辅国公绵性敏锐捕捉时机,凭借四处钻营的手段,心怀觊觎王爵之心。随着此事的败露,奕䌽与绵性二人,皆被褫夺爵位。

庆郡王爵位的传承,最终出现了戏剧性转折,其归属落在永璘第五子、不入八分镇国公绵悌身上。然而,绵悌未能恪尽职守,因触犯律条,爵位被降为镇国将军。且绵悌身后并无子嗣,在其离世后,依照规制,由绵性之子奕劻入嗣,承袭辅国将军之位。

从历史脉络审视,永璘一系的爵位传承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态势。奕劻最终成为永璘爵位的法定继承人,此结果实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产物。依循常规的爵位承袭规制,至“奕”字辈,本应袭封贝勒爵位。然而,由于其伯叔辈未能恪尽职守,致使爵位降为辅国将军。

咸丰帝登基之后,洞察到近支宗室人丁渐趋寥落的情形。于是,在咸丰二年,奕劻受封为贝子;至咸丰十年,其爵位晋升为贝勒,至此,奕劻跻身于高等级的宗室爵位之列。然而,基于宗室爵位晋升的常规机制,加之奕劻自身出身因素的制约,从正常程序而言,其获封王爵几乎毫无可能。

【同、光两朝迈入崭新阶段】

同治十一年,值皇帝大婚之际,朝廷推行推恩之策以加封宗室。彼时,奕劻获加郡王衔,然此仅为虚衔,并非实封。与此同时,奕劻于朝中地位渐显,获授御前大臣一职,开始在朝廷权力架构中担当重要角色。

在随后的十年历程中,奕劻始终紧密追随慈禧太后,于诸多事务上刻意迎合、极尽谄媚之能事,凭借这般行径,成功获取慈禧太后的赏识与重用。至光绪二十年,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奕劻凭借长期以来的逢迎表现,直接晋升为和硕亲王。

奕劻在理政才能方面颇为平庸,除善于谄媚逢迎慈禧太后且热衷于聚敛财富外,于其他政务领域鲜见卓越之处,甚至难以有效履行其本职职责。鉴于此,当他获封亲王爵位时,诸多宗室王公及朝中大臣对此均心怀不满。

慈禧对奕劻的能力并非缺乏认知。她对奕劻曾有一番颇具深意的评判,从中可洞察其用人逻辑。慈禧认为,虽对奕劻的能力了如指掌,但权衡诸多因素后,奕劻在一众臣僚中,与自己心意最为相通。由此可见,慈禧重用奕劻,关键在于其深谙处世之道,善于迎合上意。

在戊戌政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程中,奕劻始终如一地坚定支持慈禧太后。其于该事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为对此的酬庸,慈禧太后逾越清朝固有家法体制,特旨赐予奕劻亲王世袭罔替之殊荣,奕劻由此成为大清王朝最后一位获封此衔的“铁帽子王” 。

戊戌政变堪称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是年四月,恭亲王溘然长逝,此事件标志着道光帝诸皇子已悉数谢世。在“奕”字辈宗亲之中,奕劻凭借其独特资历,于彼时崭露头角。

慈禧之所以赐予奕劻世袭罔替之殊荣,一方面旨在表彰其功绩,另一方面,因近支宗室人才匮乏,实有必要培育一位堪当重任的王公。退而言之,设若恭王尚未辞世,奕劻获封铁帽子王一事恐难实现。

在晚清时期,步入暮年的慈禧统治阶段,奕劻凭借亲王之尊,得以总摄军机处与总理衙门,至此,其权势臻于极盛之境。但奕劻却与袁世凯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下,做出诸多危害国家之举,致使大清王朝利益严重受损,最终将清王朝推向覆灭边缘,从而成为爱新觉罗氏宗室的千古罪人。

通览奕劻的生平轨迹,其由辅国将军之位迅速擢升至铁帽子亲王,这一显著跨越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时运。由此可见,奕劻堪称清朝时期最为倚仗时运的亲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