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晚八点,郭德纲开启了2025年的第一场直播。
全程四个小时,礼物满天飞。
诸多德云系自媒体纷纷表忠心,许多人在直播间疯狂刷礼物,登上榜单的高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流的非遗相声大会直播间却寂寥无声。
一个漂浮的礼物都没有,甚至连一个小心心都未出现。
其人气与郭德纲直播间的十万加,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开始流传对郭德纲直播间的积极吹捧。
而与此同时,非遗相声大会则遭到毫不留情的狠戾批评。
这个小编,显然是德云社的忠实粉丝。
他把非遗相声大会黑得体无完肤,而对郭德纲的极致吹捧不遗余力。
可抗击的对象却显得单薄无力。
对于一个公益性质的演出,非遗相声大会为传播相声艺术而生。
然而,这样的公益演出却备受指责。
有人试图用极端的批评转移视线,抹黑那些努力传播相声的团体。
这似乎是一种意图。
非遗相声大会每年都会通过直播的形式,免费让所有人观赏精彩的节目。
然而,观众为何对这一平台没有响应?
更令人费解的是,它竟遭到网络攻击。
非遗相声大会已成功举办六届。
自去年起,改为免费直播,并关掉了打赏功能。
同时,评论区也关闭以避免负面言论的肆虐。
很多网友却认为,这种“封闭”让非遗相声大会显得更加独立。
却撇开了观众的呼声,最终形成了一种对立局面。
那么,为何要关闭评论区?
从2024年开始,确实是因为在2023年的直播间中,充斥着污言秽语的信息。
质疑的声音不断,发泄对主流院团的种种不满情绪。
其中,其实更多的声音是为郭德纲、为德云社鸣不平。
观众的想法并未得到关注,这种现象在相声圈中尤为明显。
主流院团希冀建立一方艺术盛宴的净土,因而选择关闭评论区来隔离外界的杂音。
这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心中的无奈。
在这样的变革中,关闭评论区的举动与其说是保护,更像是一种自我孤立。
众生喧哗的艺术市场当今,相声市场犹如一个菜市场,鱼龙混杂、热闹非凡。
而郭德纲则像是这一市场的老大,指引着市场的风向。
这些年来,郭德纲能够与老百姓走得如此之近,最能体会观众的心声。
他迎合观众需求,收获大量的粉丝,慢慢掌控舆论导向。
在许多观众心中,只有德云社的存在,才能称作真正的相声盛宴。
这样的背景下,非遗相声大会却显得越发孤立。
明明是为了让相声艺术传播,即便是公益性质,仍找不到与观众更为密切的联系。
这究竟是为何?
很明显,非遗相声大会的呐喊,逐渐离观众远去。
无形的屏障在他们之间形成,观众站在屏障外,骂你却无法发声。
这不仅仅是对非遗大会自身的指责。
更是对那些不愿意认真思考非遗相声的观众的自我安慰。
被当成活靶子射击郭德纲所拥有的庞大粉丝群体,已成为其最有战斗力的支持者。
这群粉丝,在无形中,把本已弱化的主流院团,视作活靶子。
不论在任何场合,只要出现,他们便会循着情感进行攻击。
这是一种无从上谈的狂热。
好的方面与不好的方面,在他们心中都变得模糊。
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相声艺术本身的困境。
相声市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已然变得越来越不透明。
在德云社粉丝的眼中,非遗相声大会无疑是他们嘲笑和攻击的对象。
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分析,仅仅是为了彰显郭德纲的伟大。
举办无数次的非遗相声大会,带来的其实是艺术的升华。
这对于相声艺术本身,以及观众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但在德云社的粉丝中,却成为了一个无底洞。
他们的美好期望,在相声艺术中被摈弃。
结语非遗相声大会并不应惹怒观众。
它更是艺术交流的桥梁。
然而,桥的一端与另一端的距离,已然变得遥不可及。
这样的局面促使我们反思。
相声艺术,究竟该如何发展与传承?
观众与演出团体,该如何相互理解?
新旧交替的状态下,相声市场需要的是一个包容的环境。
无论是德云社,还是非遗相声大会,都应是相声艺术大家庭中的一部分。
观众的声音不可忽视。
只有倾听彼此的心声,才能让这个古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