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不做核酸!只要人民心气顺了,就一定能够战胜病毒

兰陵笑笑侠 2022-12-03 10:03:03

12月2日晚,有几幅图片传遍朋友圈。

一张图片显示某检测点告示“非必要不做核酸”,另一张图片是北京一移动核酸检测屋被吊车拉走,还有一张是大白身后写着“全剧终 END”。

结束,一切都结束了。

尽管还有人恋恋不舍,还有人半信半疑,还有人担惊受怕,新的一页正不可阻挡地掀开。

疫情防控新纪元的标志是11月11日发布的二十条优化措施,20多天来,最先试水的石家庄虽然遭遇了挫折,但是紧接着疫情最严重的广州打响第一枪,不折不扣落实二十条,让人看到了希望,随后各大城市紧紧跟进,许多开明地区纷纷破冰前行。

与此同时,顶层也快马加鞭进行着理论准备和政策设计,孙春兰副总理连续两天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会议成果引人瞩目,形成了“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的重要判断,树立了“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战略目标,凝聚了“走小步不停步”的基本共识。

守得云开见月明,疫情把人压抑了三年,终将遵照“大疫不过三年”的祖训退场了。

无论迈大步还是走小步,毕竟这次调整是180度转弯,很多人其实是难以接受的,有个小区围挡都已经拆掉了,有大爷大妈又给重新装好,他们执著地认为,设一道围挡就能把病毒隔离到外面,就可以保住自己的身体健康。

包括我们写文章呼吁落实二十措施,解除层层加码的封控,停止全员常态化核酸检测,也会遭到不少谩骂攻击,扣上特务汉奸的帽子,说是走美国躺平的邪路,云云。

有网友说,要不然也像当年深圳划特区那样,辟出一块土地把钟情隔离的人关进去,然后大家捐款养着他们都行。

中国人不为难中国人,无论持哪种倾向,理性探讨,凝聚共识,团结一致向前看最重要,现在需要繁杂问题简单化,捋清战略调整的基本逻辑。

首先,之所以放弃曾经行之有效的大范围封控清零措施,核心考虑有三点:

第一,来源于科学判断。

《环球时报》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香港大学与海南医学院共同研究数据显示,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和随后出现的其他变异株相比较,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呈现几何级数下降,这项研究成果于2022年初发表在知名科学杂志《自然》上。

划个重点,请大家注意,这项研究成果发表时间是“2022年初”。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已经大幅降低。

中山大学教授、广州黄埔方舱医疗队负责人崇雨田教授通过实践研判,尚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这一结论也得到人民日报认可。

进入方舱医院阳性感染者90%为无症状,一般不需要服药,重症率只占所有感染者大约万分之2.5,当然重症并不等于死亡,全国已连续五天无新增死亡病例。

当然,面对这些结论同样有人不服气,不认可。

对此只说一句话,从事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总比那些核酸检测机构靠谱吧,二者择其一,选择相信谁是个智商问题。

第二,受制于经济倒逼。

我们国家市场经济高度成熟发达,国内内循环体量极其庞大,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带来体系性梗阻。

事实证明,大范围、长时间封控社会成本太高,政府包办无力支撑原本市场支配下的经济体系运转,这也是次生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

宏观经济出问题,比个体感染病毒的危害大千倍万倍,直接影响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包括国家的安全发展。

对普通人来说,有工作、有饭吃是硬道理,失去经济来源面临的是灭顶之灾。

第三,顺应于开放需要。

我们已经融入世界大家庭,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不可能与外部世界保持真空隔离,人类命运共同体无法切割。

世界是什么样,我们也只能是什么样。

只要有人与人的交流,便不可避免病毒共享。

这又回到张文宏医生的判断上来,那就是与病毒共存,让老百姓生活回归正常,要不然会被人家笑话的。

12月2日下午,62岁的胡锡进发文说,他身边感染者零星增加,感觉到病毒正在走近,做好了一个月内被感染的思想准备,并且作为高危人群一员,增加饮食、提高营养、坚持锻炼,以积极心态迈过这道坎,决绝之情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最坏处着想,最好处努力,或许这个冬天就是春天。

解封之后不是一放了之,不是躺平摆烂,这些口号已经喊得太多了,我们需要踏踏实实做点具体的准备。

一是思想心理上做好承受过渡期的准备。

从莫名恐慌到坦然面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尤其是当自己感染后,当身边人感染后,当亲人感染后,如何科学对待,都是一个巨大考验。

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灵丹妙药,需要舆论的正确引导,也需要每个人的心智成长。

有位叫“高策说”博主,在网上动态分享了他的疫情体验。

最早楼里出现2人阳性,部分邻居要求把阳性强制转运,高策感到寒心,认为应该居家隔离。

两天后,楼内感染人数增加到7名,高策转而反对居家隔离,认为传染性太强,大家陪着隔离成本太高。随后当地调整防控策略,只对阳性感染者居家隔离,其他人员自由出入、正常生活。

当楼内阳性增至11名时,高策反而不害怕了,因为根本防不住,并且都是流鼻涕、发烧或者咳嗽等轻症,完全可以自愈。

现在楼内已经感染15名阳性,高策仍然支持居家隔离。

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高策这样的经历和心态,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病毒释放的过渡期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比什么都重要。

二是重点人群做好精准防护保护的准备。

国家不会抛弃每一个人,但也不能把所有资源都平摊到每个人身上。

疫情发生以来,始终是为了保护老人,或者说有基础病的老人,才不惜一切代价。

现在必须拎清,保护老人是没问题的,但不能把中青年人的生计作为代价,甚至没有了中青年人的劳动和创造,老人们养老都会成为问题,何谈医疗健康。

当整个社会需要面对与病毒共存的现实时,一向胆大直言的张文宏医生反倒谨慎起来,他带领的团队指出,随着走出疫情的前景越来越清晰,重点工作是保护老年人与脆弱人群安然度过疫情,重点工作有两项,一是预防感染,二是重症保护。

集中优势资源把最需要保护的人保护起来,而不是有病没病一起吃药,这样做更高效、更节约成本、更具可持续性。

换句话说,把做核酸的钱、建方舱的钱省下来,拿来改善老弱群体的医疗条件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

三是经济恢复做好长期休养生息的准备。

城市可以一夜之间解封,但经济不可能一夜之间繁荣。

有位网友留言说,他居住的小城一例阳性没有也封了15天,恢复正常后5天了,饭店几乎没有食客,公交没有乘客,经历风风雨雨,人们怕了,疲了,累了。

同时随着社会面感染扩散,也会抑制经济恢复速度。

所以我们不能抱有太高期待,不必过于乐观,需要让人民休养生息,让经济慢慢回热。

三年创伤,至少用三年时间来抚平吧。

国家用三年时间扛住了一波波疫情冲击,兜住了死亡底线,剩下的是每个人的责任,现在轮到全民上场了。

不管骂也好,哭也好,心甘情愿也罢,抵触抗拒也罢,大的趋势摆在那里,不破不立,顺之则昌。

死板僵化的防控和无所作为的躺平都不可取,还有一条理性审慎的道路,那就是直面现实与病毒共存、运用科学手段战胜病毒。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没有永无终结的瘟疫。

我们坚信,只要人民心气顺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战胜恐慌就一定能够赢得光明未来。

迈过这道坎,必然是又一个黄金时代。

1 阅读:234

兰陵笑笑侠

简介:笑天下可笑之事,讲真实故事,说直白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