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对外人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但对自己家人却很宽容

霍凯安 2025-03-19 22:20:34

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三人,在正始十年(249年),通过“高平陵之变”篡夺魏国朝政大权之后,可以说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动不动就灭人三族。

司马懿杀了大将军曹爽、曹羲、曹训兄弟,将其灭三族,同时,还将曹爽亲信何晏、李胜、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张当等人诛杀,灭三族。

《三国志 曹爽传》记载:於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淮南三叛时,司马懿灭了王凌和令狐愚三族,所有相关人员全部诛杀。

司马懿狠,他的儿子司马师也狠,司马师专权后,废了皇帝曹芳,杀了中书令李丰、皇后父亲张缉和太常夏侯玄,还有苏烁、乐敦、刘贤等人,特别是夏侯玄,还是司马师的大舅哥,司马师照杀不误。

《三国志 夏侯玄传》记载:於是丰、玄、缉、敦、贤等皆夷三族,其馀亲属徙乐浪郡。

和司马懿、司马师相比,司马昭更狠,司马昭专权之后,连皇帝都杀,当街弑君,将曹髦杀死,不仅如此,司马昭对稍微提点意见的人都杀,往往只是一句话,司马昭不高兴就杀人。

比如,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下令攻打东吴,司马昭为都督,战败后,司马昭询问众人应由谁承担责任。这时,行军司马王仪说,责任在统帅(指司马昭),司马昭听了,大怒说,司马(指王仪)欲委罪于我吗?于是下令斩杀了王仪。

《晋书》记载:东关之役,帝问于众曰:“近日之事,谁任其咎?”仪对曰:“责在元帅。”帝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邪!”遂引出斩之。

不止这一件事,还有,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准备伐蜀,一个叫邓敦的人说,蜀地还未可出兵讨伐,现在还不到时候,只因这一句话,邓敦就被司马昭处斩示众。

《晋书》记载: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

司马氏杀人如麻,但是,对自己家人,却非常宽容。

都说皇家无亲情,比如,汉武帝杀太子刘据,李世民杀太子李建成,即使父子亲兄弟之间,也没有任何骨肉亲情可言,但是,司马氏却不是这样。

司马昭弑君之后,皇帝曹髦当时躺在地上,血流满地,司马孚赶紧跑过去,痛哭着说,陛下被杀,是臣之罪也。

《晋书》:及高贵乡公遭害,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尸于股,哭之恸,曰:“杀陛下者臣之罪。”奏推主者。

公开揽责,将压力推到司马氏身边,如此敏感行为,司马昭却没有问罪司马孚,只因司马孚是他亲叔叔,换做别人,敢说这样的话,司马昭早就杀了。

到了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的时候,司马孚又跑出来,拉着曹奂的手,悲伤地说,臣到死都是大魏的忠臣。

《晋书》:及武帝受禅,陈留王就金墉城,孚拜辞,执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只做魏臣,等于不承认晋朝,不认可司马炎的做法,如此公开唱反调,司马炎同样没有杀司马孚,如果换做别人,司马孚有一百个头也不够砍。

除了亲属这个关系之外,司马孚也很会做人,一直十分谨慎,早在司马懿专权之时,他就有意避免过多地参与政治。而后,司马师废立皇帝,他也未直接参与。司马师、司马昭因司马孚是长辈,也不敢逼迫他,后来进封司马孚为长乐公。

到了司马炎称帝时,司马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每次元会时,司马炎给司马孚很高的礼遇,最为特殊,司马炎下令让司马孚乘车上殿,司马炎则降阶相迎。等到就座后,司马炎亲自献酒祝寿,以家人之礼对待。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孚去世,活了九十三岁,可以说,就是现在,能活这么久,也非常少见了。司马孚真是一个长寿之人,可能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

除了司马孚之外,另一个人,也受到司马炎特殊对待,这个人是司马伷,他是司马师、司马昭的弟弟,司马炎的亲叔叔。

淮南三叛时,诸葛诞叛乱,兵败被杀,被灭三族,诸葛诞的儿子诸葛靓,因当时在东吴作为人质,逃过一劫。

后来,晋灭吴后,东吴的地盘都成了晋朝的了,诸葛靓作为“叛贼”的儿子,之所以能活下来,全靠一个人保他,这个人就是司马伷。

司马伷是诸葛靓的姐夫,可以说,如果没有司马伷出手保护他,他也被杀了。

而司马伷保护叛贼的儿子,平安无事,只因他是司马炎的亲叔叔这个关系,从这一点来,司马氏对自己家人,还算不错,念及亲情。

而到了“八王之乱”时,司马氏杀红了眼,六亲不认,就不管什么亲情不亲情了,互相乱杀一通,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的严重后果。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1 阅读: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