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收复伊犁?弱势晚清不费一兵一卒,不战而屈沙俄之兵

杨修聊历史 2023-06-10 21:12:00
伊犁问题的由来

“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林则徐

1841年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伊犁后,仍不忘国事,在接近一年时间里,行程三万里走遍新疆各地,研究新疆人文历史和戍边防务。

通过实地考察,林则徐感受到沙俄侵略的潜在威胁,向朝廷和驻边大臣呼吁亡羊补牢,并断言俄国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国的心腹大患。

只可惜清廷专注于与英法等西方列强打交道,大部分满洲权贵庸庸碌碌,贪图享乐,根本未将林则徐的警告放在心上。

很快报应来了,甚至说沙俄的行动速度要早于林则徐的预言。

到了19世纪60年代,林则徐病逝十年后,清朝国势日衰,西北地区发生严重社会动荡,反动封建主在新疆地区建立若干割据政权。

在此之前沙俄已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从清朝手中攫取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然而噬土如命的俄国人不满足于地处太平洋和外东北地区,几乎在同时把目光瞄向新疆,一方面通过《西北勘分界约记》讹诈勒索中国外新疆地区44万平方公里。

另一方面扶植浩罕汗国,怂恿其入侵新疆,通过制造动乱,实现肢解新疆的目的。

1865年浩罕汗国派阿古柏入侵新疆,在短短两年时间里,阿古柏成功占领南疆全部及北疆大部分地区,并宣布建立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

沙俄窃以为肢解计划得逞,便于1871年出兵强占中国伊犁地区,在清廷表达抗议后,自知理亏的俄国便向当时的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发出一份外交照会,声称:

“只因回乱未靖,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俟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服之后,当即交还。”

大意是说,只要清朝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俄国就会归还伊犁。

当然,沙俄政府压根没想过归还,只不过它笃定清朝没有能力收回新疆。

然而这次俄国人失算了,清廷虽然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割地赔款,威严扫地,但在新疆问题上却罕见的达成一致,即调动全国各省资源,拼死一搏,务必收回新疆!

1875年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被授钦差大臣主持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按照“先北疆后南疆,缓进急战”的策略,发动收复新疆之战。

经过两年时间,清军在耗费2600多万两白银后(清廷国库收入不到1亿两白银),于1878年初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全部新疆领土,阿古柏本人服毒自杀,其余残部逃亡俄境内。

左宗棠西征取得决定性胜利,至此解决伊犁问题终于摆上桌面。

崇厚擅签《里瓦几亚条约》,清廷被逼入绝境

那么清朝为什么拼死都要夺回伊犁呢?

这主要缘于伊犁的两个独特优势,首先伊犁位于新疆的伊犁河谷,处于天山南北山脉的三角形区域,呈喇叭口型向西扩展。

既可以接受天山的冰雪融水,也可以接受来自大西洋的水汽,水资源丰富,是整个新疆最湿润的地区,也是新疆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其次伊犁以天山为屏障,以开口面向整个中亚,从地缘上是西域民族经营、征服中亚的大本营。

历史上,诸如乌孙、西突厥、准噶尔汗国等西域大国都以此地为中心向外扩张。

乾隆灭准噶尔后,又在此地设伊犁将军府,管理整个新疆事务,并对中亚施加影响,不管是从气候还是地缘,伊犁都是新疆最优越、最重要的地区。

俄国正是看中了伊犁得天独厚的条件才霸占这里,只是俄国政府没想到中衰下的清朝竟能在新疆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以至于在伊犁问题陷入被动。

当然,清廷在处理伊犁的问题上也非常慎重,早在1877年,俄国抽调伊犁兵力攻打土耳其时,有人建议左宗棠趁机收复伊犁,但左宗棠认为:

“俄于归伊犁,从无异词,即以兵临之,势必决裂。”

左宗棠的意思很明显,一旦出兵伊犁,就会被俄国人落以口实,不仅无法轻易了结,甚至面临与俄开战的结果,而以清朝的国力,是万万没有取胜的信心的。

所以左宗棠强调俄方有归还许诺在先,应先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

在收复新疆后不久,清廷便派遣崇厚为全权大臣出使俄国进行谈判。

崇厚,满洲镶黄旗人,曾任直隶总督、盛京将军,参与洋务运动,创办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天津机器制造局,1870年天津教案后,还出使法国谢罪。

可以说,崇厚长年身居高位,洋务外交经验丰富,因此清廷将要回伊犁的重任交给他。

然而结果却大跌眼镜,崇厚在俄国的威逼利诱下,签订《里瓦几亚条约》。

即中国仅收回伊犁城,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以及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地区斋桑湖以东土地却划归俄属。

除此之外,还需赔偿“代收代守”伊犁兵费及恤款二百八十万两白银。

也就是说,条约名义上把伊犁归还中国,但其北、西、南三面却处于三面受敌境地,伊犁实际上成为一座孤城。

条约签订后,国内舆论哗然,纷纷谴责崇厚丧权辱国。左宗棠闻讯痛陈道:

“我得伊犁只剩一片荒郊,北境一二百里间皆俄属部,孤注万里,何以图存?”

同时提出:

“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旃。”

清廷最终被说服,将崇厚治罪,不过此时的清朝在崇厚的骚操作下,使本已手握的战略主动权陷入被动。

左宗棠抬棺出征,中俄外交博弈,曾纪泽熊口夺食

公元1880年,时任驻英法公使曾纪泽(曾国藩次子)被指令兼任为驻俄公使,对于这个烫手山芋,曾纪泽也是硬着头皮。

他内心明白,朝廷让他去俄国重新谈判,就是要推翻原来签订的条约,挣回颜面,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他在给丁日昌写的一封信中,坦承了自己的畏难心理:

“夫全权大臣与一国帝王面定之件,忽欲翻异,施之至弱极小之邦,然且未肯帖然顺从,况以俄之强大,理所不能折,势所不能屈者乎!”

对于曾纪泽的担忧,朝廷还是有所预见的,为了壮外交声势,年近七旬的左宗棠率三万大军分三路进军,其本人更是抬棺入疆,以表明收复伊犁的决心。

同时左宗棠本人坐镇哈密,筹集粮草,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加紧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

对于左宗棠的动作,沙俄迅速做出反应,调派重兵,仅伊犁地区就有步兵1.2万人,是占领初期兵力的六七倍。

不仅如此,俄国太平洋舰队派出2艘铁甲舰、13艘巡洋舰开赴日本海,威胁要封锁中国沿海,甚至叫嚣开战,天津、奉天、山东均处于戒备状态,清朝面临极大军事压力。

而左宗棠不仅不退缩,反而做好与俄国决战,强行收回伊犁的准备。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俄国刚刚结束俄土战争,国力虚弱,并不敢轻启战端,一切不过是虚张声势,正如俄国谈判代表若米尼在给外交大臣吉尔斯的信中所言:

“我们只进行一种表面上的示威,因为我们最大的愿望是不执行它。”

左宗棠估计算准俄国不想与清朝发生大规模冲突,才摆出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架子。

但是沙俄的举动却成功唬住清廷,在看到俄国人准备开战的样子,二话不说把左宗棠召回北京。

不过俄国人在闻知左宗棠回京后,反而担心中俄全面决裂,便主动在谈判桌上让步。

最终在1881年2月,曾纪泽与俄方重新订立《伊犁条约》,虽仍割去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的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但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

要知道让俄国人把已经吞进口里的土地又吐出来,这是俄国立国以来不曾有过的事情。

虽然伊犁同样本质上仍然是不平等条约,但不失为晚清外交一次难得的胜利,以至于此条约一公布,世界舆论哗然,英、法、美等国争相报道称之为外交奇迹!

0 阅读:51
评论列表
  • 2023-07-09 16:47

    当时如果不是国力衰弱,夺回巴尔喀什湖也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