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赵晶和丈夫胡成已经开始在厨房忙碌了。
婆婆的声音从窗外传来,热情洋溢地招呼着刚到家的小叔子一家。
今天是大年初一,每年的这一天,婆婆都会把儿子的家人召集在一起吃顿团圆饭。
大年初一的团圆饭:婆婆的偏心显现小叔子一家按着喇叭,缓缓把车停在门口。
一家人从车里鱼贯而出,婆婆笑得像弥勒佛一样,把老二一家迎进屋里。
赵晶忙中偷闲往门外扫了一眼,婆婆正亲切地拉着老二两口子的手,好像是迎接贵宾似的。
看看别人,再看看你,同样是儿子,这怎么你就好像是后娘养的?
赵晶忍不住对丈夫嘟囔了一句。
“少废话,赶紧点。”胡成不看她,手脚却没有停下。
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终于上桌了,婆婆笑眯眯地招呼老二两口子:“老二,这些菜都是你哥的拿手菜,快点吃吧,别客气。”
老二媳妇见赵晶还没进来,热情地喊道:“嫂子,你也过来吃吧,给你留着位置呢。”
赵晶端着一盆汤出来,老二媳妇递给她一双新筷子,笑道:“这是我新买的筷子,为了妈和爸健康。
赵晶心里有点不悦,瞥了丈夫一眼。
胡成只是闷头喝酒吃菜,一声不吭。
春节前,她给婆婆买了一件羊毛衫,花了自己的半个月工资,可婆婆一句好话都没提。
“妈,我计划再买一套房,把你和爸接到城里住,以后你俩也是城里人了。”老二一边说,一边给自己媳妇使了个眼色,老二媳妇马上附和:“就是,妈,买了房,你和爸想住哪里都行。”
婆婆笑的合不拢嘴,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好好好,妈知道你俩孝顺。
赵晶这个年夜饭吃得是满肚子的牢骚,活是她两口子干的,好名声却全被老二两口子捞去了。
赵晶的委屈和丈夫的沉默饭后,赵晶和丈夫心照不宣地收拾残局,婆婆则与老二两口子换到沙发上话家常。
自始至终,忙了一天的赵晶和胡成没听婆婆说过一声好话。
回到家,赵晶忍不住向胡成发牢骚:“你是木头啊,我过年给妈买了羊毛衫,你为啥不说?
怎么活都是我和你,落好的都是老二两口子,这个家还有一点公平吗?”
胡成听后只是闷声怼她:“谁不让你说了?
你自己为啥不说?”
赵晶想想也是,心里的委屈和愤懑更深了。
没过三个月,婆婆欢天喜地来报喜,说老二媳妇怀孕了,老二说过一段时间就把她接过去住。
婆婆的“孝顺论”和家庭矛盾一天中午,胡成急匆匆地回家翻箱倒柜。
赵晶感到纳闷:“你这是干啥呢?
下班了?”
胡成边翻找边说:“老二说买房,手里钱紧,我给他凑点。”
赵晶立刻问:“凑点是啥意思?他还不还了?”
胡成不在乎地说:“老二说了,这套房是给爸妈住的,当然是他的名字了。
“那不行,除非他写上你的名字。”赵晶立刻制止。
“我说不行也得行。”胡成急了起来,两口子吵得不可开交,很快招来一圈围观者。
闻声而来的婆婆见状怒骂:“真是不孝,有人生没人养。”
赵晶被这句话彻底激怒了。
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是奶奶把她养大的。
婚后,她一直试图把婆婆当亲妈,但婆婆的话却如此恶毒。
“行,今天就把话撩到这儿,如果胡成把钱给老二,这个家就别想安生,离婚。”赵晶冷冷地说道。
婆婆愣住了,没料到一向顺从的赵晶瞬间变得如此刚强。
胡成听赵晶这么说也住了手,一场闹剧才得以平息。
老二没有胡成的帮助,房子没买成。
转眼老二媳妇快生了,他回来把婆婆接走了。
不久,老二媳妇生了一个男孩,婆婆只住了一个多月就回来了。
生活的教训:婆婆的反思与和解婆婆愣愣地走进赵晶家,竟主动提出要和好。
自从上次与胡成吵架之后,赵晶很少上婆婆家,什么东西也没给婆婆送过。
“小静呀,以前妈不知道,错怪你了,啥事不怕对比,一对比,妈都清楚了。”婆婆显得有些沮丧,“这次到老二家,只睡了一个多月沙发,伺候儿媳妇全是我干,睡卧室的是他丈母娘。”
赵晶听了愣住了,婆婆亲自体验了一把她在婆婆家的处境。
婆婆接着说:“那房子还是我和你爸给他买的,怎么现在我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
这些我都不好意思说,说出去怕丢人。”
见婆婆说着竟然号啕大哭,赵晶赶忙替她擦泪,说:“妈,你别哭了,哭的我心里挺酸的。”婆婆擦干泪,感慨道:“妈幸亏有你俩,我活了大半辈子才明白,说得再好不如行动,妈以后再也不相信老二俩口子的话了。”
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总能教会人一些意想不到的道理。
婆婆终于明白,真心不是靠说出来的,真正的爱体现在无声的陪伴、关心和体贴上。
赵晶感触良多,她终于意识到,无论再怎么努力,有些人可能永远不会改变他们对待你的方式,但生活的教训却真实存在,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和成长。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赵晶和婆婆之间的矛盾或许还会有,但婆婆终于明白了真心的意义。
或许,生活中的每一次碰撞和误解,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关爱彼此。
家,是一个需要用心经营的地方,每个细节、每次交心,都是一砖一瓦。
真正的爱是不喧哗的,它总是在无法察觉的地方,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