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浚伟大方澄清:我并不是北大的硕士研究生,只是完成了整个课程

碧彤评娱乐 2025-03-19 04:38:07

眼前这个西装革履与学者探讨文化产业的男人,让人很难联想到他就是《鹿鼎记》里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康熙。

当年荧幕上指点江山的"小皇帝",现实中却连中学都没能读完。

马浚伟的人生轨迹,堪称娱乐圈最硬核的逆袭剧本。

1998年《鹿鼎记》爆红时,很少有人知道,镜头前挥斥方遒的"康熙帝",收工后要赶回深水埗的劏房照顾患癌的母亲。这个在茶餐厅端过盘子的穷小子,硬是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茶水小弟到北大课堂的跨越。

2018年,47岁的他带着小学文凭叩响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大门,在2000余名竞争者中杀出重围。面对考官质疑学历的声音,他坦然道:"我就是来读书的,不是来拿证书的。"

在未名湖畔的两年时光里,这个"超龄学生"创造了令学霸都惊叹的纪录。凌晨四点的自习室灯光常常映照着他伏案的身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专业术语。最让人咋舌的是他的毕业论文查重率仅0.77%,相当于每万字原创内容中只允许出现77字引用。

同班的企业高管们戏称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他用三个月实地调研香港影视产业的数据报告,硬生生把理论模型变成了行业白皮书。

当全网都在盛赞"北大硕士马浚伟"时,他却在采访中主动拆穿这个美丽的误会。"我手里只有结业证书,但比证书更重要的是这两年学到的思维方式。"这份清醒在充斥着学历包装的娱乐圈显得尤为珍贵。比起某些明星用社区大学冒充常青藤的虚荣,他更在意如何将课堂上的SWOT分析法运用到新城电台的运营中。

这个曾经连学费都交不起的穷小子,如今手握香港演艺专责委员会的聘书,在制定行业政策时总能精准指出痛点。去年由他牵头的粤港澳影视人才交流计划,正是脱胎于当年那篇被教授们交口称赞的毕业论文。

更令人意外的是,54岁的他最近又悄悄报考了公共卫生管理硕士,理由朴素得可爱:"疫情期间发现健康传播很重要,就想系统学学看。"

在港岛中环的写字楼里,身为首席营运总监的马浚伟依然保持着学生的作息。

他的办公桌上永远摆着三样东西:正在啃的专业书籍、写满批注的行业报告,以及那张镶嵌在相框里的北大校园卡。下属们常说,这位老板开策划会时总爱突然蹦出些跨学科的理论,从波特五力模型聊到影视IP的情感经济学,听得年轻人又爱又怕。

有人问他这么拼图什么,他笑着指了指墙上新换的视力表:"以前在片场背台词把眼睛熬坏了,现在得保护好这双'学习之窗'啊。"这种把求知欲刻进骨子里的劲头,让他连在剧组候场时都要见缝插针学英语。当年拍《宫心计》期间,他硬是靠碎片时间拿下了咖啡师执照,现在说起云南小粒咖啡和巴西圣多斯豆的区别,比说台词还溜。

马浚伟的书架上藏着个有趣的秘密:经济学著作和《演员的自我修养》并肩而立,《红楼梦》评注本紧挨着新媒体运营手册。这种混搭风的书单恰似他的人生注脚——永远在打破界限的求知者。就连他给新城电台设计的"知识跨年"特别节目,都要把量子物理和港片黄金年代混搭着聊,意外创造了同时段收视新高。

看着他在北大校友会上和企业大佬谈笑风生,很难想象二十年前他还在为母亲的医药费四处走穴。如今站在香港会展中心的讲台上,他总爱用带点京腔的粤语调侃自己:"别人都说我是'草根逆袭',其实我就是个停不下脚步的笨学生。"这话说得台下那些拿着常春藤文凭的精英们集体沉默——他们突然意识到,真正的学霸光环从来不是靠证书堆砌的。

这个春天,当粉丝们发现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老年大学课程表时,忽然读懂了他的人生算法:用持续学习对抗岁月流逝,把每个今天都活成新的开学季。就像他办公桌上那个永不停转的地球仪,马浚伟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或许正是这种"终身在读"的状态,让他54岁的眼神依然保持着康熙爷初登基时的清亮。

0 阅读:0

碧彤评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