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茨城县一座墓,墓主为中国人。其后代扫墓时,德川家族后人全程陪同,态度肃然。此墓中之人,身份引人好奇。
【一个中国人的抉择】
1644年,明朝覆灭。此讯传至,朱之瑜正于书房研读《春秋》。
此书载礼义忠信,他自幼熟记至今。沉默良久后,他合书,抬眼望向檐外苍穹,默然不语。
他深知,此非简单朝代更迭,外族掌控中原,他熟知的一切已彻底翻转。
朱之瑜生于浙江余姚的书香门第,自幼才智出众,精通经史子集,十八岁即获秀才,二十三岁中举人。
那时,他乃家中荣耀,令同乡钦羡。其志向坚定:步入仕途,造福黎民,建功立业于天下。
他仕途坎坷,屡试进士不第,仅在家乡处理地方事务。然而,他并未因此气馁,仍坚持不懈。
他认为,朝廷与国家尚存,机遇必至。然而,崇祯十七年之巨变,使所有希望尽皆破灭。
清军攻占关隘,崇祯皇帝自尽。多数人选择接受现实,归顺新朝。然而,对朱之瑜而言,这标志着忠诚的背叛。
他无法认同这一事实,拒绝剃发降清,还劝家人共抗满清统治。此抉择预示着重重危险。
起初,他联合乡邻发起小规模抗清行动,但清军镇压下,这些努力徒劳无功。随后,他隐匿山林,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亲友接连被捕杀,他心力衰竭,终悟武力无法扭转局势。
"拒仕清朝,亦不轻生。"朱之瑜暗下决心,"我需为明朝留下遗产。"
他决意东赴日本,因闻德川幕府尊崇儒学,热望汲取中华文化。或许,其思想能在彼邦落地生根。
1659年,年近六旬的朱之瑜携弟子及少数家人,搭乘一艘船只,启程前往长崎。
这趟旅行艰险重重,木船海上漂泊数月,频遇风暴,且食物淡水匮乏。多人因此病倒,更有不幸者亡于甲板之上。
夜幕降临,朱之瑜立于船首,凝视漆黑海面,沉思道:“大海彼岸,可有容身之所?”
最终,他们成功到达日本长崎。
但这仅是旅程新起点,非终点。初至日本,他面临语言障碍与身份窘境,日子艰难。当地人对中国儒者的他并不认可。
他遍访儒学学者,却频遭冷遇,无人愿接纳或聆听其讲学。身处寄人篱下之境,生活极为困苦。
每晚入眠,他忆起家乡的炊烟袅袅、稻田片片,深感怀念。然而,他深知自己已无法重返故土。
【与德川光圀的相遇】
1666年,朱之瑜收到德川光圀的邀请信,信简短写道:“闻先生舜水大名,愿共研经义。水户光圀敬邀。”
朱之瑜愕然。他了解德川光圀身为日本水户藩藩主,乃德川幕府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侄儿,亦是德川家康之孙。
据悉,该藩主深爱中国文化,尤崇儒家学说,而他未曾料到,这位高贵藩主竟会亲自邀请自己。
朱之瑜反复念叨着“光圀”这个名字后,作出了决定,他将接受邀请。
两人初见于水户藩书房,室内简朴,墙上悬有中国字画,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儒家经典。
朱之瑜踏入屋内,德川光圀即刻起身,郑重行礼道:“舜水先生,您的名声我早已仰慕。”
他感到意外,连忙回礼道:“我仅是一流亡者,实在不敢承受‘先生’之称。”
光圀笑道:“明朝虽逝,儒学犹存。君远道至此,即为我师。”
朱之瑜因那句话对日本藩主大为赞赏,二人在书房深谈,直至次日清晨。
从中国亡国的历史教训到日本的未来展望,从儒家的治国方略至个人的品德修养,他们见解各异,却相互尊重与赞赏。
自那时起,朱之瑜定居水户藩,致力于向光圀传授学问,主讲儒家经典。
朱之瑜讲学,吸引众多日本学者。其内容不仅限于授课,更涵盖仁义、礼法及治国安邦之道。
他向光圀阐述,国家繁荣基于文化,个人成长赖于道德修养。他频提“天下”,期望光圀以治国平天下为志,勿局限于一隅之地。
光圀深受启发,于水户藩广推儒学,并着手编纂《大日本史》。该书参照中国正史体例,以儒家观点重构日本历史。
它是日本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成就归因于朱之瑜的深远影响。
他不仅是光圀的导师,还是其挚友。
闲谈时,光圀常问朱之瑜是否后悔来日。朱之瑜总摇头答:“无悔。留中国,恐早已亡。能在此传道授业,实乃吾之幸。”
师生情谊绵延十余载,朱之瑜于水户藩度过东渡后最安稳岁月,其思想在此地扎根,成长为推动日本未来的关键力量。
【死后的尊严】
1682年,朱之瑜在日本逝世,享年82岁,其后半生在异国度过。
他对明朝抱有遗憾,却已融入日本。其离世讯息迅速传至水户藩主德川光圀处。
光圀沉默良久,痛失良师益友与指路明灯。为缅怀朱之瑜,他决定采用最庄重的方式为其举行送别仪式。
依据日本当时礼制,外国人无法享有高规格丧礼,但光圀为朱之瑜破例,选茨城县常陆太田市瑞龙山这一风水宝地作为墓地。
指令工匠建造墓园,风格需严格遵循明朝特色。
墓碑上以中文镌刻“明朝遗臣舜水先生之墓”,彰显光圀对朱之瑜的尊崇,及他对明朝文化的深刻敬仰。
尤为珍贵的是,他规定每年需派人守护并清扫朱之瑜之墓。此任务被水户藩后代沿袭至今,始终不怠。
对他们而言,这既是对朱之瑜的感激表达,也是对先祖光圀意志的延续,承载着双重意义。
他逝世后,影响力持续存在。其学生多人成为日本思想界的重要支柱,且水户学派的兴起直接源于他。
水户学派思想后间接促成了明治维新,可以说,一位中国人为日本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播下了变革的种子。
朱之瑜逝世后,在日本被尊为儒家先贤。其墓地成为了文化象征,吸引着众多日本学者专程前来,致以崇高敬意。
2011年,朱育成作为第十一世孙,携家人前往日本,旨在祭拜先祖之墓。
他们本以为这是一次寻常的扫墓之旅,未料竟遭遇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
抵达茨城县,德川齐正,德川家族后裔,已候多时。他虽满头银丝,却精神饱满。
他领朱育成一家穿山径至瑞龙山墓地,沿途详述朱之瑜生平、墓地维护状况,并对墓碑上的每字都细细讲解,了如指掌。
朱育成颇为惊讶,未料到一位日本人竟对朱之瑜事迹如此熟知。更令他动容的是,德川家族至今仍坚守着为朱之瑜守墓的传统。
齐正告知,这座墓地始终由德川家族维护,自光圀公起,至今未曾间断。
祭拜启幕,朱育成一家焚香跪拜,齐正则旁立,双手合掌。尽管言语各异,但敬意相通,氛围庄严。
扫墓完毕,朱育成询问齐正对其祖先的尊敬缘由,齐正简洁回答:“舜水先生乃光圀公之师,亦为我们的文化恩公。”
回国后,朱育成把这段经历撰写成文,并发表于国内报刊。
他期望众人明了,朱之瑜非仅遗臣身份,更是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