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泸州龙桥之旅:猪槽滩桥,藏在竹林里的古意

程昱聊生 2025-03-04 08:23:13

特别声明:此图文乃江阳沽酒客自费拍摄和撰写纯原创作品,未经本人授权不得盗用,违者必究。

探寻泸州猪槽滩桥:被遗忘的历史印记。

在泸州那片饱含岁月韵味的土地上,猪槽滩桥宛如一颗被时光掩埋的明珠,静静隐匿于江阳区黄舣镇永兴村,承载着无数过往的记忆。作为痴迷于地方文化的江阳沽酒客,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自掏腰包踏上了这场充满未知的考古调研之旅。

最初听闻猪槽滩桥时,它就如一个神秘的符号,地图导航无法定位,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直到看到黄舣镇人民政府于2017年8月30日立起的江阳区文物公示牌,才确凿知晓它真实存在于这片土地。

永兴村,作为中国酒谷第一村,位置并不偏僻,离市区较近,新农村建设的春风让这里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村外大片的麦田,每到春季便换上翠绿的新衣,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踏青。然而,就在这片热闹的土地上,在那棵有着百余年历史的黄葛树下,猪槽滩桥却静静地卧在那里,鲜有人关注,宛如一位被遗忘的老者。

我满是期待地来到猪槽滩桥旁。只见四周竹林摇曳,仿佛为古桥编织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桥下溪水虽浅,却潺潺流淌,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恰逢枯水季节,这无疑为我细致观摩和记录提供了绝佳时机。

这座猪槽滩桥,桥长我看不到二十米,宽约两米左右,高约一米。它并非明显的弧形,桥身由厚重的石板搭建而成,石板上布满青苔与落叶,见证着时光的流逝。桥两侧的龙头雕刻,虽历经风雨侵蚀,仍能看出其雕刻工艺的精湛。这些龙头造型独特,龙须飘动,鳞片清晰,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

猪槽滩桥建于清代,桥身用青石筑成,虽历经多次洪水等自然灾害,依旧坚固地矗立着,彰显出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

据说桥头那尊六边形石表,是刻有捐赠者姓名的功德碑,可惜我硬是没有找到。

探寻猪槽滩桥的来历并非易事,文字记录的缺失让它愈发神秘。我在永兴村四处走访,向当地老人们打听。在老人们的讲述中,我听到了两个版本的传说。

一个传说是,曾经长河确河上没有桥梁,两岸百姓往来极为不便。鲁班和他的弟子们受县令邀请在此建桥。然而,在桥即将完工拱合时,打制的条石却怎么也合不上。众人正焦急之时,一位老妪带着一块猪槽石出现,索要八十两银子。大家虽觉得价格昂贵,但无计可施,只好买下。没想到,这块猪槽石恰好合适,桥顺利建成。

另一个传说更为奇幻。很久之前,永兴村并不富裕,还常遭受溪水泛滥的困扰。每到雨季,溪水凶猛,冲毁庄稼,阻断道路,村民们苦不堪言。一天夜里,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梦到一位仙人,仙人告诉他,只要在溪水上建一座形似猪槽的石桥,就能镇住水患。老者醒来后将梦告知众人,村民们纷纷响应,决定一起建桥。在修建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如石料运输艰难、资金短缺等。

就在大家为资金发愁时,村里的猎户在山中发现了一个藏有金子的山洞。有了资金,大家继续努力,数月后,一座形似猪槽的石桥终于建成。神奇的是,自那以后,溪水不再泛滥,村子风调雨顺,为纪念这座桥,村民们便将其命名为猪槽滩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方式日新月异,猪槽滩桥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交通功能,被人们遗忘在岁月的角落。如今,桥边竹林杂草丛生,百多年下来倒也坚挺。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猪槽滩桥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是泸州地区历史发展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建筑水平。

这次对猪槽滩桥的考据调研,让我深切体会到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紧迫性。这些看似平凡的古桥,实则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我们不能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政府应加大保护力度,增加投入,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同时,也要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

此次猪槽滩桥的调研之旅,虽然充满艰辛,但收获满满。我不仅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更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遗迹的珍贵。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人知晓猪槽滩桥的故事,共同为保护这份历史遗产贡献力量,让这座古老的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0 阅读:9

程昱聊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