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亿美元贷款打了水漂?中石油在尼日尔20年的心血可能付诸东流!
2003年,中石油进入尼日尔,这片西方企业不愿涉足的贫穷之地,成了中尼合作的起点。中石油投资巨大,帮助尼日尔从石油进口国变为出口国,一度被视为中非合作的典范。
然而,20年后,尼日尔军政府突然驱逐中企高管、冻结账户,昔日繁荣景象一去不返,中尼合作为何反目成仇?
2003年,中石油来到尼日尔,开始了长期的合作。当时,西方企业觉得尼日尔贫穷又不稳定,气候不好,基础设施很差,什么都要重新建设,不愿冒险投资。
但是,中国企业选择了留在这里,修路、开采油田、建设炼油厂和输油管道,最终帮助尼日尔实现了从石油进口国到出口国的转变。
中石油不仅仅是带去了钱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它还培养了很多尼日尔本地的技术工人,并且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它交的税,一度占到尼日尔国家总税收的八分之一,对尼日尔GDP的贡献最高的时候甚至接近10%。
这段合作以前被看作是中国和非洲合作的榜样,甚至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
然而,2025年3月13日,尼日尔军政府突然采取行动,以不明原因驱逐了三家在尼日尔运营的中资企业的中国籍总经理。
这三家企业分别是津德尔炼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尼日尔分公司,以及负责尼日尔-贝宁原油外输管道的西非管道公司。
军政府还冻结了津德尔炼油公司的所有银行账户,甚至连阳光国际酒店的营业执照也被吊销,这家酒店主要用于接待上述三家公司的员工。
这一系列举措相当于对中国企业二十多年来在尼日尔的投资成果进行掠夺,同时也违背了国际投资规则。
中石油在尼日尔建立了完整的石油产业链,涵盖勘探、开采、炼油和出口各个环节,极大地促进了尼日尔的经济发展。
尼日尔-贝宁石油管道建成,象征尼日尔石油产业更上一层楼。
首次,一百万桶尼日尔原油从贝宁塞梅港出发运往中国,这是中尼合作的重要成果。
然而,这个耗时费力取得的成就,在短短不到一年内,面临被尼日尔军政府夺走的风险,之前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
尼日尔军政府这么做,其实是因为他们还不起中石油的钱,大概有4亿美元。
这笔钱是中石油去年3月给的,说是预付款,约定一年内还清,利息也不低。
当时,尼日尔军政府刚通过政变上台,跟西非一些国家和法国、美国这些大金主闹翻了,经济很紧张。
中石油这笔钱对他们来说真是救命稻草。
结果,他们没好好用这笔钱,也没利用中石油在尼日尔建好的产业链赚钱改善国家,反而乱花,最后还不起债了。
令人恼火的是,他们还想通过敲诈勒索的手段获得新贷款,找了个借口就想向中资津德尔炼油公司多收1.3亿美元的税,还下了最后通牒。
更过分的是,他们完全不顾尼日尔国有石油公司已经欠津德尔炼油公司4.1亿美元的事实,还提出让一些不合格的尼日尔本地高管来管理公司这种无理要求。
他们甚至捏造事实,故意栽赃,把2月份在阿加德姆发生的恐怖袭击和中石油工程师绑架事件赖到中国头上,硬说是中国人自己策划的,目的是破坏石油生产,找借口从尼日尔撤走。
这种胡编乱造的逻辑和无耻的行径,充分暴露了尼日尔军政府的贪婪和不讲信用,也说明了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会遇到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安全风险。
尼日尔的事件并非偶然,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常遇到各种问题。
从利比亚撤侨到缅甸投资纠纷,再到尼日尔事件,都显示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很多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政治、经济、安全等层面。
地缘政治不稳定、政权更替、政策变化、社会动乱和恐怖主义威胁都是潜在风险。
尼日尔事件特别突显了政治风险的危害。
尼日尔军政府上台导致政策突变,合作协议可能被废止,中国企业的投资面临被国有化的风险。
尼日尔政府还可能随意加税、干预企业经营,使得投资环境恶化。
尼日尔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经济基础薄弱,还债能力有限。
政府的偿债能力不足直接造成了中国企业的重大经济损失。
与此同时,尼日尔当地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匮乏也阻碍了石油产业链的长期稳定发展。
再加上非洲地区局势动荡,恐怖袭击和绑架事件时有发生,而中国企业在海外往往缺少充分的安全保障,容易遭受袭击。
今年二月发生在阿加德姆的暴恐袭击以及中石油工程师绑架事件便是值得警惕的案例。
尼日尔事件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并调整海外投资策略。
与其出了问题才去补救,不如提前做好准备,把风险防范放在海外投资的首位。
尼日尔事件确实给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
不过,这应该只是发展过程中的小问题,不会阻碍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长期趋势,中国企业不会因此停下脚步!
大家对此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区留下您的观点!
信息来源:
尼日尔要求三位中国石油高管离境,发生了什么?——凤凰网财经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