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人称火星为“玛尔斯”,是罗马神话中的“战神”,古巴比伦人也称为“红色星球”,因其为红色。
在古中国,取其“荧荧如火、亮度与位置变化甚大使人迷惑”之意,命名“荧惑”。《尚书·舜典》记载:“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孔颖达疏:“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今日则取名“火星”。
红色的外表是因为地表被赤铁矿(氧化铁)覆盖,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则与地球相近,但公转周期是地球的两倍。
亮度最高可达-2.9等,但它在大部分时间里比木星暗。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遍布撞击坑、峡谷、沙丘和砾石,没有稳定的液态水。这就是火星。
火星——英语:Mars;拉丁语:Martis;天文符号:♂。
它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为太阳系里四颗类地行星之一。
古罗马人称火星为“玛尔斯”,是罗马神话中的“战神”,古巴比伦人也称为“红色星球”,因其为红色。
在古中国,取其“荧荧如火、亮度与位置变化甚大使人迷惑”之意,命名“荧惑”。《尚书·舜典》记载: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今日则取名“火星”。
南半球是古老、充满撞击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低地平原。火星上有太阳系已知最大的山—奥林帕斯山,最大的峡谷—水手号峡谷。
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形状不规则,可能是捕获的小行星。根据观测的证据,火星被观察到类似地下水涌出的现象,南极冰冠有部分退缩,雷达数据显示两极和中纬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
冰冷的白色水冰云和在生动生锈的景观上方盘旋的橙色沙尘暴,揭示了火星是一颗动态行星,这是由地球望远镜获得的最清晰的视野。
6月26日,地球轨道哈勃望远镜拍摄了这张照片,当时火星距离地球约4300万英里(6800万公里),这是自1988年以来最接近地球的地方。哈勃望远镜可以看到10英里(16公里)宽的细节。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这张图片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季节性沙尘暴活动。一个大型风暴系统正在北极帽(图像顶部)上方高处搅动,附近可以看到较小的沙尘暴云。另一场大沙尘暴正从南半球巨大的海拉斯冲击盆地(右下角)溢出。
每26个月火星就与太阳对面的夜空。自1995年以来,火星已经七次与太阳处于这样的"对立面"。哈勃反对的七个观测结果中,每个观测点都组装了一个彩色合成材料,以展示红色星球的美丽和辉煌。
这张显示了多年来火星表面角度大小的相对变化。火星在2003年距离地球5600万公里以内,是最接近的。火星向地球倾斜的部分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导致极地帽的能见度发生变化。云和沙尘暴,以及冰帽的大小,可以改变火星的外观在时间尺度上天,周和月。火星的其他特征,如一些大型的暗标记,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没有改变。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
XIUMIUS星协官博
星协认为,地球上的每个人
都应当拥有天空中附属于自己的一颗星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让您
在星协上命名一颗星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