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药集团数据作假,高价卖给老外的药失败了,拖累整个医药板块。”3月21日,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呈现显著回调趋势。尽管有机构分析人士认为,当天市场波动与短期资金获利回吐有关,但网络上还是传出诸如“数据造假”之类的非理性声音。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海外市场已对中国临床数据有偏见的时候,此时被指控“创新药出海数据造假”绝非小事,不仅当事企业承受不起后果,而且必将殃及一大批等着“出海”的国内创新药企,甚至有可能成为资本做空国内上市创新药企的机会。为此,南都记者仔细复盘事件经过以期揭明真相。
出海缘起
石药集团自研首款ADC药物 两年多前被美国创新药企看中
3月20日,美国一家做精准肿瘤药物的创新药企Elevation Oncology(以下简称“Elevation”)发布公告,宣布终止Claudin18.2 ADC新药EO-3021的开发项目,将资源集中投入到HER3 ADC新药EO-1022的推进中。这一决定不仅导致Elevation当日股价暴跌41%,更是引发市场对中国创新药临床数据可信度的连锁性质疑。
Elevation终止的EO-3021/SYSA1801项目(以下统一称“EO-3021”),引自石药集团,为该集团自主研发的首款ADC药物(即“抗体药物偶联物”),为创新(同类首创)的抗Claudin 18.2单克隆抗体药物偶联物。
自2020年11月获得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针对治疗胃癌(包括胃食管交界处癌)的孤儿药(又称为罕见药)资格认定后仅半年时间,EO-3021就接二连三传出诸多利好:2021年5月再获美国FDA授予针对治疗胰腺癌适应症的孤儿药资格认定;2021年6月公告称,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开展临床研究。该产品在国内外已提交多件专利申请……
一年后,EO-3021于2022年7月迎来高光时刻——通过授权实现出海,获得2700万美元首付款及最高11.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和净销售额的特许权使用费。而Elevation则获得EO-3021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开发权益。
Elevation是波士顿(纳斯达克股票代码:ELEV)的一家创新型公司,专注于发现和开发选择性癌症疗法。在此之前,Elevation由于靶向药物NRG1的seribantumab数据表现不佳,公司股价跌去了九成。
Elevation决定将研发重点转移到EO-3021后,对员工进行了裁撤,CEO也于2023年年初离职。幸运的是,半年后因为阿斯利康以超11亿美元的价格从康诺亚引入了靶向Claudin18.2的CMG901,市值不足3000万美元的Elevation被市场发现价值,股价在3个交易日内大涨100%+。
传言复盘
临床数据造假一说因何而起?
2022年
出海时只有临床前的动物数据 Elevation买下的只是早期分子
Elevation为何会看上石药集团这款ADC药物?据石药集团当年公告称,临床前体外和体内的动物试验显示,EO-3021能有效通过抗Claudin18.2抗体靶向肿瘤细胞并发生内吞,将小分子毒素带入肿瘤细胞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尽管石药集团于2021年已拿到了国内临床试验的批文,但2022年7月与Elevation达成合作协议时,并无国内临床Ⅰ期试验数据。据石药集团当时发布的授权公告可看到,公告中明确说明了“在临床前研究中,该产品在体外显示对Claudin18.2表达细胞的特异性生长抑制活性,并在体内对被植入胃癌、胰腺癌或肺癌模型的小鼠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效果。该产品也已获证明对啮齿类动物及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安全性”。
也就是说,EO-3021只有临床前的动物数据,没有人的临床数据,不存在数据造假的情况。而Elevation买下的,只是早期分子而已。
2024年
美Ⅰ期临床数据难看股价暴跌 市场未曾质疑中国临床数据
事件的发酵源于中美双方的Ⅰ期临床数据。
石药集团于2021年9月16日在中国启动了一项评估EO-3021在CLDN18.2阳性患者恶性实体瘤的临床Ⅰ期试验(SYSA1801-CSP-001),计划入组272例患者。入组患者包括胃癌(含胃食管交界处癌)、胰腺癌、NSCLC等。
2023年6月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会议)期间,公布了SYSA1801-CSP-001试验初步临床数据。在所有可评估药效的21例患者中,ORR(客观缓解率)为38.1%,DCR(疾病控制率)为57.1%。在17例可评估药效的胃癌患者中,ORR为47.1%,DCR为64.7%。在给药剂量范围内,也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同年8月10日,Elevation才在美国和日本启动了一项评估CLDN18.2阳性实体瘤患者安全性的临床Ⅰ期试验(ELVCAP-002-01)。计划入组120例患者,入组患者包括胃癌(含胃食管交界处癌)、胰腺癌、食管癌等。
一年后的2024年8月6日,Elevation公布了EO-3021在美国开展的临床Ⅰ期结果,15位可评估患者中的响应率仅为20%,远低于此前中国临床胃癌患者的47%响应率。消息一出,Elevation股价单日暴跌63%,市值几乎归零。
尽管资本市场没给Elevation好脸色,但对于极具落差的临床Ⅰ期数据,当时并无人质疑中国数据有水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月过后的9月23日,Elevation还“很高兴地”宣布,美国FDA已授予EO-3021(SYSA1801)快速通道认定,用于治疗表达Claudin18.2的晚期或转移性胃和胃食管交界处(GC/GEJ)癌患者。
“这标志着对Claudin18.2表达肿瘤患者未满足的医疗需求以及EO-3021提供改善治疗结果的潜力的认可,令人鼓舞。”Elevation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seph Ferra在当时的新闻稿中表示,该资格是基于正在进行的临床Ⅰ期试验的非临床和初步临床数据而获得的。
在那份新闻稿最后,Ferra同样“很高兴”地表示:“期待在2025年上半年推进单药治疗剂量扩大,报告我们正在进行的试验的更多数据,并在今年(2024年)晚些时候启动我们研究的联合部分。”
2025年
Elevation停止EO-3021研发股价大跌 次日港股创新药板块股价亦被带崩
遗憾的是,不到半年时间,Elevation就于2025年3月20日突然宣布停止CLDN18.2 ADC药物EO-3021研发。
公告中,Elevation表示,终止EO-3021临床开发的决定是基于其临床Ⅰ期试验剂量递增和扩展阶段的数据。在该试验中,EO-3021作为单药治疗显示出客观响应率为22.2%,疾病控制率为72.2%。
“我们对推进试验的结果深感失望。尽管EO-3021继续表现出差异化的安全性,作为可组合的ADC,但更新的疗效数据表明,EO-3021的治疗未达到我们的成功标准,与正在开发的其他Claudin18.2ADC相比,不足以给患者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获益风险比。”
消息甫一传出,Elevation股价盘中一度暴跌超40%,并于次日传递至港股市场,以至康方生物等内地创新药板块暴跌。国内临床数据不实、产品毒性大等消息因此而传开。
要知道,内地创新药板块2025年春季上涨的催化剂之一,就是因为注意年份表述海外BD(管线许可授权输出)大增,显著提升了中国创新药的估值。没想到EO-3021这款药的停止开发,竟让市场浮想联翩。
遭遇被退货的石药集团,对此事未作正面回应,只是在3月21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开发的SYS6040(抗体药物偶联物)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以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
作为国内较早布局ADC(抗体偶联药物)研发的药企,截至2025年3月,包括EO-3021在内,石药集团至少有8款ADC药物进入临床阶段。
知多D
ADC药物
ADC药物,全称为抗体药物偶联物,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药物。结合了单克隆抗体的靶向性和小分子药物的细胞毒性,通过精准地将药物传递到肿瘤细胞,从而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提高治疗效果。
质疑焦点
什么原因造成一期临床数据差别大?
EO-3021(SYSA1801)中美一期临床数据差别巨大,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据一位资深专业人士介绍,临床Ⅰ期样本数量太少,据此判定造假过于武断。该人士表示,在针对靶点药物的开发上,确实存在人种、国籍、环境的差异,这也是有些抗体药物用在不同人种上,效果会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
就拿欧美国家围绕EGFR突变开发的一二三代靶向药物,谁也没想到欧美国家的肺癌患者不到20%能够比对上该靶向药,而我国肺癌患者大概有50%能发现EGFR敏感突变,最后这个药物被业内戏称为“专为中国人定制”。
有专业人士还表示,中国与海外的临床试验设计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入组条件、患者群体、剂量组设置等,也是导致数据难以直接对比的因素。
目前虽然无法知道EO-3021临床数据出现落差的具体原因,但从一些细节似可管窥一些东西。比如,网传EO-3021“毒性大”的情况,美国临床Ⅰ期试验共设置了1.0mg/kg、2.0mg/kg、2.5mg/kg、2.9mg/kg四个剂量组,但在2.9mg/kg的高剂量组中,6名患者中有4例出现了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导致剂量被严格限制,后续临床试验只能使用2.0mg/kg或2.5mg/kg的剂量。对此,有评论表示:ELVCAP-002-01试验的设计者让人不知道怎么评价好。估计考虑到国内试验中3.0mg/kg剂量发生两例DLTs事件,ELVCAP-002-01试验的设计者“巧妙地”选择了2.9mg/kg剂量替代3.0mg/kg。
而对于EO-3021药物安全性问题,Elevation在这次公告中已明确表示:“EO-3021治疗被观察到总体上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概况与先前报告的数据一致,包括最小的血液学毒性和肝毒性,并且没有周围神经病变/感觉减退。”也就是说,EO-3021根本不存在“毒性大”的问题。
“引进极为早期的管线,本身就像在赌石”
业内一资深研发专家认为,创新药研发过程存在各种不可控因素带来的极大风险,每个阶段都存在一定的失败率,前一阶段的数据并不能保证后一阶段100%的成功率,不能单纯地把研发的失败臆想成数据造假,这是对研发科学的不尊重。
该人士认为,创新药的研发从来都是“九死一生”,高风险和高失败率是行业常态。当研发投入过高且看不到曙光时,做到临床Ⅱ期、Ⅲ期都放弃的企业并不鲜见。
另一业内人士表示,创新药研发的“九死一生”,指的就是“进入Ⅰ期临床试验的研发项目最后能够获得临床Ⅲ期试验成功的概率不到10%”。像辉瑞公司,其2010年的临床成功率只有2%。特别是“早期分子面临的变数更多多。Elevation引进极为早期的管线,本身就像在赌石”。
退货析因
市场上ADC在研管线多,或担心跑不赢
明面上,Elevation退货是基于Ⅰ期试验的剂量递增和扩展阶段的数据不尽如人意。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有以下两方面的考量。
一是ADC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
如公告表示:“与正在开发的其他Claudin18.2ADC相比,无法为患者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获益风险比”,“将集中精力继续推进HER3 ADC新药EO-1022”。这两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市场发生变化了!我们改变主意了!
其实,早在去年8月19日,在Elevation宣布美国Ⅰ期临床数据不佳后的第13日,科伦药业就发布公告披露,默沙东退回了其控股子公司科伦博泰临床早期治疗实体瘤ADC项目Claudin18.2 ADC SKB315的全球权益。
当时默沙东引进SKB315,也是看好Claudin18.2 ADC在胃癌治疗领域的市场前景。但去年市场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在研管线数量多且已有多款处于临床后期阶段,如国内就有4款Claudin18.2 ADC处于临床Ⅲ期阶段。
集中资源专砸最新靶点药物
“输不起”的另一个原因也与研发投入和风险太大有关,所以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
据公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Elevation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有价证券总额为9320万美元。虽然Elevation表示,足以支持其运营至2026年下半年,但有评论认为,市值只有数千万美元的创新药公司,Elevation肯定无法投入那么多的钱搞研发了,是谁都会选择现在最新靶点的药物进行研发,因为对他们而言,“这关系到生死存亡!”
Elevation接下来要聚焦于开发的是HER3 ADC新药EO-1022,该药物于去年12月首次亮相。Elevation通过一项价值3.68亿美元的交易获得了EO-1022这项技术的许可,并寄希望于EO-1022能够满足HER3阳性癌症中日益增长的重大未满足需求。Elevation的首席执行官Joseph Ferra表示,预计在下个月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会议上,他将展示该药物的临床前数据。
和上一轮终止靶向药物NRG1转战EO-3021开发项目一样,Elevation公告中也明确说了这次战略调整后的裁员计划:约70%的员工被裁减,与之相关的现金支付和成本估计约为53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预计会在2025年6月底之前支付。作为裁员计划的一部分,Elevation的首席医学官Valerie Malyvanh Jansen,M.DPh.D.将于3月31日离职。
出海警示
提升出海竞争力道阻且长 须解决国际化能力弱等问题
随着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加速渗透,尤其在ADC(抗体药物偶联物)、双抗等领域的交易热度显著提升,创新药已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出口赚外汇的利器。有数据显示,我国出海BD授权总交易对价突破万亿元,首付款近千亿元。
市场分析认为:“如果说2023年的BD爆发,很多投资人还认为是前一波创新药投融资泡沫中研发的早期分子呈现批量授权,那么2024年以来持续地跟随技术趋势的创新药海外授权,则彻底明确了中国创新药开发在全球的竞争力。”
不过,因此说明中国创新药研发由弱转强还为时尚早。特别是从出海的失败案例中可看到,国内创新药要提升出海竞争力道阻且长,必须解决临床数据不足、靶点同质化、国际化能力薄弱及合作方战略调整等问题。而国内资本市场面对出海退货的失败,必须保持一定冷静,不要跟风泼脏水,避免成为他人做空或做多的工具。
策划:李阳 尹来 统筹:王道斌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黄海珊 王道斌 制图:何欣 朱林(豆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