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的困境与破局之路
曾经,保时捷在车界那可是风光无限,一提到它,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风驰电掣的跑车和精致奢华的品牌形象。然而,如今的保时捷却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4 年,中国车市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新能源市场全面爆发,中国品牌迎来集体增长,而像保时捷这样的合资和进口品牌却面临着可能是史上最差的业绩。1 月 13 日的数据显示,保时捷全球销量为 310,718 辆,同比下滑 3%。在欧洲、北美等市场增长的同时,中国市场却严重下跌,仅交付了 56,887 辆,同比跌幅高达 28%。这已经是中国市场连续第二年失去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头衔,而且跌幅越来越大,从 2022 年的下滑 2.5%,到 2023 年的 15%,再到 2024 年的 28%。
保时捷的日子不好过,旗下的经销商更是捉襟见肘。多地的保时捷门店停止运营,比如广州天环广场的保时捷门店早在 2024 年 3 月就已关门撤店,郑州金水保时捷城市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表示是因为 “房租太高,一直赔钱”。
销量下滑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迅速崛起,理想、问界、蔚来等高端品牌不断推出爆款车型,不仅性价比高,在智能化和服务体验上也更贴近本土消费者。像蔚来的旗舰车型 ET7,价格比保时捷 Taycan 低近一半,却在续航、智能驾驶等方面表现出色,消费者自然更倾向于选择 “物美价廉” 的国产车。
其次,保时捷的电动车转型并不顺利。以 Taycan 为例,价格高冷,续航却不如国产车,同价位的特斯拉 Models 销量都比它好。2024 年,Taycan 全球销量仅为 20,836 辆,同比暴跌 49%。
再者,中国车市的价格战也让保时捷陷入尴尬境地。众多品牌通过降价、促销等手段争夺市场份额,而保时捷坚持 “质大于量” 的策略,虽保证了品牌溢价,却失去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青睐。
曾经,保时捷可是 “加价都买不到” 的存在,如今却变成了 “降价也不好卖”。为了完成销售任务,保时捷还向经销商压库,这给经销商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导致双方矛盾激化。2024 年 5 月,部分中国保时捷经销商联合抵制,甚至 “逼宫” 德国总部,要求给予补贴并更换高管。
为了应对困境,保时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是更换了中国区的一把手,由潘励驰接替柯时迈担任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业务的 CEO。潘励驰上任后,深入了解中国市场和经销商的经营情况,开始对销售网络进行调整。按照计划,保时捷将在 2026 年底前把经销商数目从现有的约 150 家降至 100 家左右,以提高经销商的盈利能力。
同时,保时捷还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技术投入。12 月 4 日,宣布增设技术部门,统筹在中国的研发工作。新设立的技术部门兼具本地采购与质量保证职能,向保时捷中国首席执行官潘励驰直接汇报。
保时捷的产品布局和售价也对其销量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在中国共有 6 款车型在售,起步价均在 50 万元以上,且全系车型仍均为进口,高昂的豪车进口税稀释了产品竞争力。而像宝马 X5、奔驰 GLE 等高端车型加速国产化,进一步加大了保时捷的竞争压力。
保时捷的裁员传闻也引起了广泛关注。12 月 17 日,“保时捷中国裁员” 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据多家媒体报道,保时捷开启中国区裁员,正式、外包都裁,赔偿或按 N+6 的标准执行。具体来看,正式员工裁员 10%,外包员工裁员 30%。
保时捷中国方面虽回应称相关信息不属实,但也承认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确实在对内部组织架构进行优化重组,以提升各部门及项目的效率、优化成本,相关措施涉及直接人力成本及包括行政管理开支、差旅费用及培训成本等在内的间接人力成本。
在电动化转型方面,保时捷曾雄心勃勃地设定目标:到 2025 年,电气化车型销量占比达到一半;到 2030 年,电动汽车将占据新车销量的八成以上。但现实情况是,其电动汽车产品推出的节奏较为缓慢。
2010 年,保时捷推出第一款采用油电混合系统的赛车 911 GT3 R Hybrid,随后 Cayenne S Hybrid 和 Panamera S Hybrid 相继推出。2019 年,首款纯电动量产车 Taycan 问世。不过,保时捷已承认自身关于电动转型的计划过于激进,将放弃此前设定的目标。
保时捷还面临着其他一些挑战和争议。比如,其在 iconsofporsche2024 活动的 ppt 中,竟然将中国台湾省与其他主权国家并列,并以原中华民国旗帜进行标注,中国版图还出现多处错误,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谴责。
尽管保时捷面临诸多困境,但它并没有放弃中国市场。潘励驰表示,2023—2024 年的蛰伏可比作赛车中的 “策略性进站”,2025 年是 “热身圈”,为未来蓄能;从 2026 年开始,将重启进击模式,备战中国赛道的下一程竞速。
保时捷能否在中国市场成功破局,实现逆袭,仍有待时间的检验。未来,保时捷或许需要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优化电动车型的续航和充电性能,调整定价策略,提升性价比;同时,要更加注重市场适配,推出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车型,并加强与本地合作伙伴的联动,改善充电配套设施。
保时捷的困境不仅仅是它自身的问题,也反映了整个汽车行业在快速变革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在新能源汽车崛起、消费者需求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持品牌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是所有车企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保时捷的破局之路,也将为其他车企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另外,保时捷还计划推出更多本土化的研发和营销策略,包括为中国消费者定制产品功能等。这显示出保时捷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决心。
然而,市场变化迅速,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也在不断演变。保时捷能否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及时调整策略,将是其能否在中国市场重新崛起的关键。
而且,其他外资豪华品牌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奔驰、宝马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这意味着外资豪华车企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它们需要更加积极地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对于保时捷来说,其在性能车领域的地位曾经无可撼动,但如今在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其传统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保时捷需要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推出更具竞争力的电动车型。
同时,品牌价值的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保时捷一直以来以高端、奢华的形象示人,但在价格战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如何保持品牌的高端形象,不被价格战所拖累,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此外,保时捷还需关注消费者的服务体验。在智能化时代,消费者对于汽车的服务和智能化功能有着更高的要求。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和智能化体验,将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总之,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它需要在产品、技术、品牌、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和创新,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重新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而这一过程,无疑将充满艰辛和挑战,但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我们期待着保时捷能够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除了911,其他系列都没有独特之处,都有更好的替代品,注定衰败
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