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大里到珠江道地区,现在是天津的新贵。新八大里从老八大里脱胎而出,依旧是高档住宅小区。老陈塘工业区,以哪吒创意小镇为代表,逐渐被改造为创意园区。由陈塘庄到小海地的一大区域,是目前少数还在大兴土木的地块。
很多年轻人或者外地来此安家落户的人都不了解,其实这片区域原本就是陈塘庄工业区,工厂林立,职工很多,曾经非常辉煌。反倒是城市更新改造之后,显得文化单薄了,过去的历史也无人诉说。
陈塘庄在尖山、土城的东南方向,在明代就已形成了零散的村落。清代成为旗人土地,开始在这里大面积屯田。由于临近海河,水资源丰富,亦有水患。雍正朝,怡贤亲王胤祥曾多次到此兴修水利。
现在天津市区通往滨海新区的主干道:大沽路—天津大道,早在清康熙朝就已修建,被称为海大道。后来在光绪初年,大修,延伸到大沽地区直至炮台的水师营。这条津沽之间的“国道”,穿过陈塘庄地区。朝廷在此设立关卡,收取物税。带动了其发展。
更大的利好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津浦铁路修建,首先在陈塘庄附近沿河区域建设码头和站场,用以转运存储津浦铁路北段的修路材料,后来发展成能够修理火车机车的工厂,直至1911年在今河北区建成西沽机厂。之所以在陈塘庄设厂,与其渡口码头优势分不开。
陈塘庄正式形成工厂区,是日占期间。当时,日本人沿着海大道和海河岸边开办了纺织、毛织、机械等工厂,是日后河西区一批工厂的前身。如棉纺四厂,始于1937年日本东洋棉花株式会社开办的上海纺织株式会社天津工场,即上海纱厂(三泰纱厂)。再如原天津市第一钢丝绳厂,始于1939年11月,石川爱三郎开办的兴亚钢业株式会社。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行五年计划。当时,天津老城在红桥、河北、南开一带,和平、河西是租界区,人口密度都很大,没有成片的闲置土地。所以1953年,天津市决定在陈塘庄铁路线以南,以及土城一带建设整片的新兴工业区。要知道当时的河西区也只到下瓦房,再往东南还有很多荒坟孤冢。
这个陈塘庄工业区,除了现在的新八大里区域外,就是往南过了复兴河,以今天的洞庭路、怒江道为中心,新建了一大片厂区。如今,新八大里地区已经建成了住宅小区,老工厂遗存寥寥。倒是洞庭公园周边还在改造中,这里仍然有许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厂建筑遗存。现在不可能将这里都改造成住宅区,只能按照渤海无线电厂那样的改造方式,重新包装为哪吒创意小镇,但同时也拖慢了改造的进度。
复兴河以南的区域,主要是开发陈塘庄工业区后,从各处迁来的工厂。当时正处在公私合营的大背景下,大批私营企业被合营,直接迁到了这里。如天津橡胶厂(天津轮胎厂),前身是日本人在和平区西藏路上开办的中村公司,国民党接收后改为华北被服呢革总厂七分厂。再如天津造纸厂,前身是日本人开办的东洋制纸工业株式会社,后为河北省造纸厂、国营天津造纸厂。
除了日本人开办的工厂外,国人开办的工厂更多:如天津市近代化学厂,前身是民族资本家王光英在红桥区胜芳码头创办的德光商行,后为天津市近代化学厂、天津市机化工三厂;天津市感光胶片厂,前身是南市广善大街上的裕中摄影器材,后为七星摄影器材厂、天津摄影器材厂;天津真美电声器材有限公司,前身是和平区多伦道上的真美商行,后为真美电机厂、天津真美电声器材厂;天津肠衣加工厂,前身是红桥区三条石大街上的中美洋行肠衣长。
诸如以上这些老天津人耳熟能详的企业品牌,多是在上世纪50年代迁入陈塘庄工业区的。伴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天津就会将大批工厂集中外迁,造成了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离现在最近的,就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又将大批工厂迁至空港经济区。
陈塘庄工业区建成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市机械局、建材局、化工局、一轻局、劳动局、电子仪表局等14个系统相继在这里建厂,这里迅速成为河西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密集区。有50多家大、中工业企业和科研单位,有肠衣、造纸、染化、氧气、感光胶片、近代化学、国际轮胎、沥青等厂。有三条铁路专用线与陈塘庄铁路支线相连。
这样的发展历程使河西区成为天津市南部工厂最集中、类别最齐全、技术最先进、经济贡献最大的区域之一。到1995年底,河西区共有市属企业544家,20多个门类,近100个行业,而陈塘庄工业区就占了半数。
不过随着上世纪90年代大批国有企业破产潮的到来,陈塘庄工业区也迅速萧条下来。这里的很多企业都破产了,没破产的也继续东迁。老的厂区最后都空了下来,并且一晃就是十几年。直至近十年间城市更新项目不断推进,八大里地区是改天换地了,洞庭公园一带成了陈塘科技商务区,也将迎来新生!(津525,2024年7月27日)
本页图片、文字、视频为“乌何有之乡大树上”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搬运或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