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倍于唐军却全军覆没这一战打掉了日本千年野心

读史鉴往 2018-10-14 09:33:31

中国近代史与一个国家有分不开的联系,这个国家就是日本。日本与我国的恩怨已久,特别是近代的两场战争至今不敢忘却。但这已经不是中日第一次交手了,其实早在千年前我国唐朝与当时的日本(倭国)发生过一场战争。结果是倭国全军覆没举国震恐,这才有了后来遣使来唐求学。这一场使得日本认清自身一千年不敢踏足中原的战争就是白江口战役。

战争前因:高句丽和倭国支持百济攻打新罗,大唐出兵灭百济

要聊起中日之前的战争关系,有一个地方总是绕不过去,那就是朝鲜半岛。在当时的朝鲜半岛上是3个国家,分别是百济、新罗和高句丽。高句丽这个国家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隋唐两朝都对其进行过战争。公元655年(高宗永徽六年),百济在高句丽和倭国的支持下攻打新罗,新罗不支向唐朝求援。唐朝做为天朝上国见小弟们打架不太好插手于是就下诏劝和,不听。于是派大将苏定方率大军讨伐,苏定方并没有直接去帮助新罗,而是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唐军集中兵力从城山(今山东荣城)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济军,又克真都城,击灭百济军主力,“斩首万余级,拨其城”,百济王父子及百官被押解到长安,百济国灭亡。

战争始末:百济密谋复国,倭国想乘机染指大唐

百济灭亡后,唐朝大军班师回朝只留下刘仁愿率数千唐兵留守百济城,并派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诏以刘仁轨代之。百济王扶的堂弟扶余福信见唐朝主力回国就起了小心思,于是和道琛的和尚联手召集百济旧民造反。由于自身实力不足,扶余福信就想到了义慈数年前送往倭国做人质的王子扶余丰。于是就向倭国请求放回王子并派兵共同对付唐军,倭国认为有利可图于是就派兵护送百济王子回国并乘机扩展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当日本出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高宗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和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663年八月,刘仁轨水军率先行至白江口,随后倭国水军也陆续到达与唐军对峙,大战一触即发。唐日两军的实力对比为:唐军170艘战船,一万人三千人;倭国1000艘战船,四万二千人。不管从兵力还是战船数量上唐军都处在极度的劣势。

但决定一场战争的胜利并不是靠人的多寡来决定的,倭军虽然人多船多但是在武器装备上远远比不上唐军。倭军认为自己船多唐军船少,应该充分利用他们船多势众,一拥而上,全力进攻,便一定能迫使唐军后撤,然后再乘胜追击。随后倭军不管任何战术一窝蜂的冲向唐军之中,刘仁轨命船队向两边展开形成一个口袋,等倭军船队进来即团团围住。倭国水军被困于狭窄区域,舻舳相撞不得回旋,唐军又利用火攻,倭军落入水中溺死者不计其数。刘仁轨的海军大败倭军,焚毁倭军战船四百多艘,歼敌万余。

战争影响

这一战,日本举国的精锐被付之一炬,日本本土也陷入了极大的恐惧之中。之后日本认清了自己的实力于是他们以谦卑的之态求学与唐王朝。此战打掉了日本一千年的野心,直到明朝时期的丰臣秀吉入侵朝鲜。这一战也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2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