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给儿子请先生,先生问:不听话能打吗?朱元璋回答4个字

历史其实挺有趣呀 2025-02-05 16:35:18

明朝的应天城内,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正在读书,朱元璋还给他请了一位名师来。这位名师可不简单,是当时十分有名的一位大儒,名叫宋濂。

由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进了学生们的课本,所以时至今日,宋濂的名字依然被很多人熟知。

宋濂刚被朱元璋请来时,其实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作为太子的老师,地位尊卑一定得搞清楚,不然这课是教不下去的。

于是宋濂找到朱元璋,试探着问了一句:“要是太子不听话,我打用手板吗?”朱元璋只回答了四个字,他说了什么?宋濂又是怎样教育朱标的?

天降惊喜,来之不易

还俗的朱元璋加入本地的红巾军后,表现十分惊人,他的指挥能力在整个起义军都算是厉害的。

身为红巾军大将军兼白莲教分教教主的郭子兴,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位人才,很快就跟朱元璋搭上了关系。

郭子兴觉得朱元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若是能够将他留在自己麾下,那将来必然是一大助力。

于是郭子兴决定在朱元璋身上下一些本钱,他将自己已故好友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试图借此将他留在身边。

当时的朱元璋刚从寺庙里出来,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是对于结婚成家这种事还是一窍不通。但是也不用他过多准备,既然是郭子兴的安排,红巾军内部肯定就想办法给他们安排好了。

拜过天地之后,朱元璋和马氏在好兄弟们的欢呼下进了洞房。

朱元璋这个老婆虽然来得容易,但是他的第一个孩子却是迟迟不见动静。

眼看着那些比朱元璋结婚还要晚的人,全都已经抱上了孩子,当上了爸爸,而马氏这边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朱元璋心里也有些着急了。

虽然之前的朱元璋没想成亲,但是既然成了亲,能不能有个孩子他还是很在意的。不奢求是个儿子,有个女儿也行啊?

但是马氏的肚子就是不太给力。朱元璋虽然嘴上没说,但是他心里其实还挺想要一个孩子的。

朱元璋为了缓解自己心中的焦虑,他收养了二十多个战争孤儿,让他们做自己的干儿子。比较有名的比如大将沐英,就是朱元璋从街上捡回来的孤儿。

朱元璋收养孤儿的原因,除了能过一把“当爸爸”的瘾外,其实还有两点。

一是朱元璋的同情心。朱元璋年幼时也曾经历过这番苦难,所以当他看到这些落难的孩子们,心中不免有些共鸣。

那时候的朱元璋是多么希望,有人能够认自己为干儿子,救自己一把。所以当朱元璋见到这些孩子时,不免心生同情,救下了他们。

第二点就是朱元璋的一些私心。

古人都是有些迷信的,他们相信着“人在做,天在看”的想法,再加上朱元璋之前还当过和尚,他就更相信这些了。

朱元璋怀疑自己之所以没有孩子,是因为当初在庙里没有正式还俗,如今在寺外破戒无数,可能是遭了报应。

所以朱元璋平日里也在做好事攒功德,见到这些孩子时,朱元璋将他们收养过来,也算是积德行善了。

也许是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上天,在他收下第十八个干儿子的时候,马氏的肚子终于有了动静。

朱元璋与马氏成亲时是公元1352年,而马氏发现自己怀孕时,已经是1354年的年底了。朱元璋得知马氏怀孕之后欣喜若狂,当即就决定要让马氏好好养胎。

原本一直随军行动的马氏,被朱元璋安排在了自己的一个朋友家里。

朱元璋有个朋友叫陈迪,在太平府做生意,朱元璋就将马氏留在了陈迪家里。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1355年的九月五日,马氏终于生下了一个儿子,母子平安。

此时的朱元璋正在前线攻打城池,而且朱元璋打的正是他将来的都城,当时叫集庆,后来叫应天府,如今叫南京。

长子平安落地的消息传到军营,朱元璋顿时乐开了花,兴奋得坐都坐不住,带上几个兄弟爬山去了。

这几位将领连日作战,累得都不行了,朱元璋还是要带着他们去爬山。他们一看朱元璋这么开心,自己心里也挺高兴的,也就跟着朱元璋一块出来了。

朱元璋带着几个兄弟爬上一座山,兴奋得站在山顶大喊,还拿剑在山顶的石头上刻下了一句誓言:登上此山的人,将不必担心没有后人。

这既是在说他自己,也是在祝愿后来的人。朱元璋给马氏回信,给自己的长子取名为“朱标”。

嫡长子的教育

朱标出生之后,朱元璋也没有松懈,他很清楚自己的孩子也是需要教育的。为了能够让朱标受到良好的教育,朱元璋也是煞费苦心。

作为将来的太子,朱元璋绝对不可能让一些不入流的人来当朱标的老师,于是他开始到处访贤,就为了给朱标找一位老师。

在李善长的推荐下,朱元璋请来了多位有名的大儒,其中就包括宋濂、刘伯温等人物。此时的朱标才过了五岁诞辰,朱元璋就请宋濂去给朱标讲授儒家的五经。

但是宋濂却有些犹豫,作为一位学者,他对于自己的学问还是有些自信的,毕竟求学的时候也遭遇了那么多苦难。

但是朱元璋让宋濂去当老师,当太子爷的老师,宋濂的压力非常大。他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教好,更不确定这位太子爷能不能学会。

古时候的学堂都讲究“寒门出贵子,严师出高徒”,老师就得严格,学生才会有出息。

宋濂之前也跟着不少老师学习过,因此,他就算不会教人,也能有样学样。但是这个“样”可不好学。

也不是宋濂学不出来,而是他到底该不该学。就算朱标只是个孩子,他也是自己老板的孩子,宋濂不可能像一般的老师那样“该打就打,该骂就骂。”

万一伤了这位太子爷,或者惹得这位太子爷不高兴了,可是会有麻烦的。

如果碰巧这位朱元璋是个“护犊子”的家长,得知这事后大发雷霆,把宋濂赶走都是轻的,最终因此偿命也不是没有可能。

因此,宋濂在答应朱元璋授课之前,他先是确认了一下朱元璋的态度。

尊师重道,严格教子

这天,朱元璋亲自带着朱标来见宋濂,要先举行一个拜师仪式。

在拜师仪式之前,宋濂把朱元璋请到一边,事先问了一嘴:“万一公子不服管教,能不能打手板?”问这话的时候,宋濂也是心惊胆战,大气都不敢出。

朱元璋仔细思索之后,很快便给出了答复,只有四个字:“没死就行。”这话一出,反倒是给宋濂吓了一跳。

宋濂本来想的是,万一朱元璋来找他的麻烦,自己也好有个脱身之法,不至于被朱元璋骂得太狠。但是宋濂明显低估了朱元璋的决心。

课堂上再怎么惩罚孩子,也不会要了孩子的命啊,但是朱元璋一开口就是“留活口”,让宋濂哭笑不得。

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为了自己这个太子能当大任,可是下了狠手。简单的拜师仪式过后,朱标也就正式拜师了,得以接受正规的儒家教育。

此时的朱标才五岁啊,他整天跟着宋濂之乎者也,但是却并没有厌烦。

虽然有时候会有一些小脾气,不过在宋濂的教育下也很快就没事了。

有了宋濂的教导,朱标得以精通儒学,为人温和厚道,令朱元璋十分满意。

朱标十三岁时,朱元璋为了锻炼他,特地让朱标回了一次老家。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从家乡逃难出来的,他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

而朱标的这次旅程,表面上是去祭拜爷爷奶奶,更深层次的目的就是让他走进民间,体验百姓的生活。

朱标这一路上风餐露宿,根本不像是一位太子。但是朱标的心里一直惦记着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因此朱标并不惧怕这些苦难。这一路走来,朱标也是学到了很多,长了很多见识,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朱标长大之后,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也与朱元璋出现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父子二人难以互相理解的时候,朱元璋是怎样教育儿子的呢?

他找来一根带刺的木棍,让朱标拿起来递给自己。朱标有些不明白,他面对这根刺棍就像是狗抓刺猬一样,根本无从下手。

朱元璋见朱标有些犹豫,直接走过来一把抓住木棍,狠狠地将那些木刺都撸了下来,然后将这根带血的木棍递给朱标。

朱元璋说:“你现在埋怨我滥杀无辜,但我只是在为你去除木棍上的刺罢了。你也不必认同我,你的任务就是洗去这根木棍上的血迹,你正好擅长此事。”

朱元璋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定,为了维护朱氏的统治,甚至连朱标的未来道路都计划好了。他背下残害功臣的罪名,只为了让朱标有一个稳定的王朝。

当初朱元璋同意让宋濂严格教育朱标,以及后来对朱标的各种试炼,也都是为了提高朱标的能力。如果朱标能够健康地活着,朱棣这一帮弟弟是万万不敢造次的。

0 阅读:240
评论列表
  • 2025-02-18 20:39

    严师出高徒[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