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佳鬼片,来了

阎象爱八卦 2025-02-24 03:29:28

华语鬼片上新。

《诡才之道》,惊悚喜剧题材,大银幕鲜少看到的类型。

一反套路,重新架构世界观。

豆瓣涨分评分迅速,目前涨至7.6分。

电影去年已在台湾上映,以6100万超越《周处除三害》的4700万台币。

在2024年金马奖上以入围11个奖项的实力斩获5大奖项。

同一个监制团队操刀,《周处除三害》的内地票房高达6.6亿,票房数据和反响都取得不错成绩,《诡才之道》延续好口碑基因,内地票房能否实现超越成为关注点。

用喜剧解构恐怖打破“建国之后不能有鬼”审核,结合时下议题重新架构戏剧张力。

“冥界”娱乐圈职场生存的新框架。

不论是纯粹的人类现实职场频道,还是纯粹鬼片惊悚鬼片频道,单一出场的各个层面切入司空见惯,俨然已进入创作枯竭期。

但当两个频道合二为一,化学反应诞生新亮点。

身为冥界圈子成员之一,进入冥界的鬼面临激烈生存和职场压力。

完成“吓人”的业绩考核才能保住魂魄。

冥界的独特、人类的职场、娱乐圈的争强斗胜糅合,既真实新颖又荒诞讽刺。

当娱乐圈的争奇斗艳,公司的牛马日常放在“鬼”的世界,恐怖符号失去威力。

正如影片一个片段,员工出差入住酒店被要求临时加班。

满墙的鬼照片,怪异的“鬼动静”被忽略。

“打工人的怨气比鬼还重”在此具象化。

员工的眼里只有工作,观众的眼里只看到了一个绝望打工人,感同身受工作岗位挣扎的身影。

刺激心理的恐怖被现实拉回,削解“鬼”的威力。

一边是打工人的加班太过现实,极具说服力。

另一边,鬼没吓到人面临的业绩考验,同样又是一个典型的职场失败折射。

零帧起手的Jump Scare(突然惊喜)、折腰、大法师爬的高能被弱化。

狰狞面目“吓人”背后是经历无数次演练结果的心酸历程,狠狠共鸣。

业绩考核的“吓人”必须要吓出成绩,吓出风采,唯有如此,方能站在积累的“吓人”紧张中脱引而出。

精心设计的妆容,状态、姿势、表情一一调整,全天无休,二十四小时营业。

“原来恐怖是演出来”的心理暗示,打消恐惧阴影。

影片打破传统鬼片“鬼吓人”的“人的反应”视角展现恐怖。

变换角度,第三视角观看“鬼吓人”后“鬼的反应。

以及在人看不到的恐怖背后,冥界中一群人鬼们的争锋对决。

比如,年轻鬼不会吓人,第一次吓人完全没有经验,两眼呆滞,目光无神。

守在路口,没想好怎么吓人,却差点被车吓到,弹出二里之外。

想要吓车后排的人却连门都打不开,被车拖一地血。

此类设定在传统鬼片出现过,但对应的“主角”是人而非鬼。

巧妙角色的转换,代入不一样的心境,削弱恐惧感,达到创新效果。

鬼和娱乐圈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某些方面来看,两者是一个强加心理压力,一个释放心理压力的极端。

但当冲KIP的现实议题架起共同桥梁,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了。

遭遇困境,人常说的口头禅:“死了一了百了”“死了就解脱了”。

电影的回答:“死了还得干”。

人要内卷,成了鬼要更加内卷。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不。

死了,拼命谋生的压力不离不弃。

“做鬼比做人还累”

吓人的数据,网上留言的数量,成功的次数等等,通通纳入考核范围。

女主从小到大活在父母道德施压的期待家庭,为了让父母欣慰而学习十八般武艺。

长大后,屋里摆满满墙奖状,象征着荣誉的奖章最后成为杀死她的“鬼头刀。”

一生都在卷的路上。

生世卷,死世卷,无穷尽。

化作鬼后,本以为无拘无束,能过上自主决断的自由生活。

然而冥界的法则化作新枷锁,进入拼搏奋斗循环。

喜剧化

鬼肩负“吓人”重任,是恐怖的象征,可鬼却在吓人的时候差点被人吓坏。

鬼吓人,人没反应,人扮鬼,差点吓死个人。

强烈的反差激发喜剧张力。

传统鬼片里的鬼不止恐怖,而且神通广大,无孔不入。

影片里的鬼不一样,平凡而普通。

“就是当你被看见了

他们就会觉得你有才华了”

没才华的鬼是“小透明”的存在,被遗忘在角落。

普通的鬼想要被看到,必须显露出才华,创造出业绩。

普通的“老鬼”无法脱颖而出,“年轻鬼”更不用多说。

抱团取暖是他们打破身世背景的最佳途径。

组团吓人,“多一个鬼多一个机会”。

抛开严肃恐怖氛围,喜剧化情节和人设,轻松幽默缓解紧张氛围。

很长一段时间,鬼片只适合胆子大的人群观看,是小胆子人群的阴影。

喜剧化的效果拓展题材更多可能性,对准的受众群体更广泛。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鬼”职场的现实议题,映射每个普通平凡“我们”的处境。

没有强大的靠山,再多的努力也无用。

“冥界”有生存法则,吓不到人就会魂飞魄散。

鬼才们渴望被看到,前提是遵守规则,努力积累业绩。

以鬼喻人,他们的生存挫折遭遇是当代打工人职场生活镜像。

冥界和人界相同的“职场内卷和生存焦虑”处境消除两界界限。

影片用一群“鬼”自豪介绍“吓到人”引起的网络热度和房价下跌沾沾自喜设计笑点。

剥开“鬼”,本质上是职场打工人在生存竞争漩涡的优胜劣汰对决。

设定目标,完成目标,追求基本目标:生存。

无可奈何的无力感蔓延到屏幕外。

鬼闹凶宅,标价越来越低,鬼的业绩越高。

若宅子卖出去,他们还可以通过在宅内“吓住户”实现一条龙创KPI捷径。

可笑的是,鬼敬业站岗,加班熬夜冲时长,实际成果却十分不理想。

人扮鬼反而出乎意料完成他们精心设计“吓人”策划。

幽默外壳下的“笑中带泪”讽刺对比,深入社会现实叙事层。

隐喻下的生存困境探索,值得反思。

现实进化激起共鸣。

鬼片题材的惊悚、恐怖元素刺激一度成为文化。

题材不断重复出现惊悚元素刺激,犹如钉子楔入墙般,渐渐演变成“吓人”符号。

提到“鬼”的字眼,不自觉在记忆中收寻到与之匹配的画面或印象,从而构成心理恐惧。

这一特殊刺激元素既有激发爽点的优势,但局限性一样不可忽视。

首先是泛滥的同质化。

恐惧基因植入不符合当代认知与技术语境的叙事中的烂片噱头。

灵异超自然恐怖在“人为骗局”的结局中逐渐演变成心理悬疑,削弱题材恐怖张力。

科技劣质感导致恐怖符号“塑料化”,“鬼”作为文化符号的威慑力下降。

电影另辟蹊径,开启结合实际拓展题材发挥空间。

电影批判业绩主义,同时也激励向迎难而上。

是人是鬼,逆境都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唯有迎难而上,才是打破无限循环的终极解题法。

《诡才之道》完成从"吓人"到"刺穿现实"的进化。

“跟上时代的鬼”才会被看见。

0 阅读:23

阎象爱八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