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恰好对春秋战国感兴趣,大概没有比这更好的入门书了

二狗说历史 2020-07-22 22:10:38

今天,我要推荐刘勃的两本书:《失败者的春秋》和《战国歧途》。读书笔记类的文章,一直困扰我一个问题,到底该怎么写呢?很多人是把书做了个大纲,再命名一个干货整理,巴拉巴拉一堆人点赞,就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读进去了,还只是收集癖发作。

如果要打个比方,干货笔记就有点像我们把爱吃的美食里面的营养物质抽取出来,组合在一起,做出新的食物。从营养学角度来看,吃下去就可以保持健康(已经有商家在销售类似的食物)。但正常人只要想想它,估计都会有点倒胃口。

话说回来,大部分书的前面都有序,有些是作者写的,有些是别人写的。有些序能让你觉得序写的比书还好。大部分的序,会带一些书中的内容,却不会像现在网上流行的干货类文章,那么的干巴巴,没有读下去的欲望,而是一种再加工的创作,吸引读者去读原文。

本文希望能模仿序的风格,读完后能更有兴趣去买一本回来,读上一读。

我心中的好历史书

好是一个很主观的标准,每个人都不一样。经常有人拿老毛读了多少遍二十四史来举例,也不想想人家的背景经历,能在这些史书上找到多少共勉。

我们的历史书里面,一个省级别的大员,留下的文字可能也就渺渺几笔。而大部分人,究其一生,又能到什么水平,又能积累多少社会履历呢?

对于芸芸众生,首先要问自己,我们读史是为了什么?语文课本上会告诉我们,读史以明智。但说实话,我在初高中的时候大量阅读历史类书籍,却是出于想比同学知道的多的心理,把历史当故事在读,和明智的目标相去甚远。

那怎么读才能明智

明智在这里我的理解是明事理,那困难是什么?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在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有很大的区别,再加上大家的政治素养普遍偏低,对当时的文化背景、社会结构、经济生产力不了解,对于古代的地名、资源分布也是不了解,很难对历史事件有深入的感触。

比如《春秋》有为尊者讳的惯例,有时候看一场涉及周天子的战争,搞半天都不知道谁赢了。又如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我们就常常能看到失败者在史书里面是多么的劣迹斑斑,给昏君配个美女就是常见套路,比如周幽王的褒姒,还要来个烽火戏诸侯这种极具想象力的事件,读起来大多要留个心眼。

如果都要自己再繁杂的史书里面去梳理这些内容,所耗费精力巨大,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寻求当代名家的分析,则不免是一条捷径。

但名家众多,有学术型的,有科普型的,也有嘴炮型的。比如童书业的《春秋史》就是非常严谨的学术著作。一般人读起来则缺少趣味。在一定趣味性下,如果能做到下面几点,我觉得就是好书了。

有选择性的剖析一些关键问题

举个例子,回到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同学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可能都会有一个疑惑,为何周天子就看着自己衰弱下去了,漫长的历史中,有没有做过什么中兴的努力呢。

《失败者的春秋》的第一章即是天子的困境,简单明了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周王室不能再有作为,很大一个原因是在春秋时代,他作为天下共主的合法性和其实际利益往往背道而驰。很多社会里面,权威极高的角色都有这个麻烦,比如中世纪欧洲的教宗。

《国语》中有个贤臣的观点,则更为形象:

天子想武力扩张,贵族说不好,炫耀武力是粗鄙的行为,您只需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就可以了;天子想增加收入,贵族说不好,追逐利益是庸俗的行为,您只需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就可以了;天子想要弄清楚自己的实际处境,贵族说不好,关注这些琐事有失天子的身份,您只需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就可以了。

形势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是一两个中兴之主能解决了。

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分析,有多家观点则更好

太史公的纪传体,从人物的维度立传,读起来有丝般润滑,也适合做文学创作。因此,史记的文学价值一直备受推崇,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但若要真的分析一个事件,则不太容易,不同人物视角下,事务的发展模糊不清,这很符合实际,却需要人花力气去理清其中的关系。所以一些重要的事情,最好是能拎出来单独做分析。

王霸之道

中国人大多都听过王霸之道,特别是齐恒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备受推崇。但到底什么是霸,很多人就不一定清晰了。刘勃的《失败者的春秋》有五分之三的内容都在讲霸业,其中始霸篇讲齐恒公,巧妙的把它和希腊城邦一起去比较。

霸更像是一个名誉上的奖励,实际的好处并不多,齐国人在霸业的过程中,对于临邦以付出为主,一旦国力下降,这种输血的模式就很难维持。而希腊的城邦,则是雅典人对外吸血。

齐恒公这个辉煌的历史,还带来了另一个弊端,一直到战国末期,齐国的战略还是偏霸业,而不是一统天下。

长平之辩

不得不提长平之战,这个给我们带来“纸上谈兵”成语的事件,刘勃起的章节叫长平之辩。既然叫辩,则代表这个历史事件一直有争议。

首先,廉颇选择的持久战,是很难得到赵国上下的支持的,简单来讲持久战就是消耗战,秦国的国力比赵国强,耗不过。但也有一种说法,秦国也快不行了,正好赶上了天灾,就是不知道赵国知不知道这个情报了,从后世的记载中看出,秦国打完后也是元气大伤。

在引出赵括之前,借用作者的比喻:

此时的赵国就像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可以考药物治疗痛苦不堪地再活一阵,也可以冒险动个手术----极大的可能是死在手术台上,但也许还有一线生机。赵王决定动这个手术,其举措是用赵括取代了廉颇。于是,赵国死在了手术台上。

历史上为赵同学方案的很多,主要的论点是赵军在被围后表现出众,但赵括一死,就投降了,说明赵同学治军还是不错的。

当然,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这个时候两国的外交策略,赵国则失败的一塌糊涂。

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管仲

管仲在我国历代文人中的地位都很高,比如诸葛亮就以比肩管仲自居。如果只看目前基本史书,管仲简直是龙傲天,凭借一己之力,将齐国送上春秋五霸之首的位置。

而在春秋时代还大放余晖的齐国贵族则毫无存在感。刘勃的切入点挺有意思的,后世的史书大部分是士人写的,而管仲的身份,更容易在士人这边拿到好感,相对于贵族卑贱许多。

士人喜欢把自己比作女子,依附于君王,大多数女子大概都希望找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夫君,言听计从。则把齐恒公描写成对管仲言听计从就很合理了。而贵族的失声,则有点像刻意为之。

商鞅

商鞅变法,大家都很熟悉,但有些人会把它和法治联系在一起就有点南辕北辙了。特别是像《大秦帝国》这种畅销书,如此刻意的美好商鞅和秦国,不知作者是和目的。

刘勃在书中详细分析了商鞅变法的条例。总结起来就是耕战,耕是为了粮食,站主要是指军工改革,一切都是为这个服务,和法治没有半毛钱关系。商鞅变法的神奇在于,就像一场政治魔术,更神奇的是,这个魔术六国还不能模仿。

《史记》中写了变法十八年秦国老百姓的情感变化,一开始是觉得不便,十年后是大悦,但十八年后商鞅死,人民群众即使没有兴高采烈,至少是不怜。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在效率上无疑是成功的,但六国人民和秦国人民对他的态度,则不一定好到哪里去。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又是为了什么呢?刘勃在书中提出了政治势力,代地和邯郸的矛盾。胡服骑射,一般的说法是为了更适合骑兵战术,但赵武灵王要求朝堂上也穿胡服,则更像是一种政治认可。也同时能解释在后期,为何要让位,当主父,还想把国家一分为二,总不能老是归咎于老糊涂了。可惜的是,赵武灵王当世雄主,究其一生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死在了这个问题上。

有地理环境的说明,有经济结构的分析长平之战的上党

引发长平之战的上党,有些人就在说,赵国自己作死,这个烫手山芋怎么能接呢。连太史公也说支持接收上党的平原君利令智昏。这个观点主要没有考虑上党的地理位置。古代的地名和今天差别很大,这个对我们读一些历史书影响很大。看下《战国歧途》中的描写:

关中盆地和华北大平原,是两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地理区域。而山西,则直插在两者之间,不管是对关中的政权还是华北的政权而言,山西都很重要。当同样重要,意义却不大一样。关中被崇山峻岭包围,东西向的军事行动,可选择的路线有限,所以如果关中失去山西,后果是出击不易,但至少还可以防守。而山西已经是黄土高原的边缘,比华北整搞着一级台阶,发动进攻如泥石流下泄般势不可挡,所以一旦失去山西,华北连守都很难守住。

当时的山西,大部分土地已经在秦国手里,只有太行山把二者隔开,而上党则是太行之险的重中之重。因此,上党是赵国面对西面高原的屏障,如果这里丢了,以后西方的敌人就拥有了觉得的地势优势。这个诱惑在前,没有人能顶得住吧。

楚汉的蜀和三国的蜀

知乎里有个问题,问的是为何楚汉的时候,汉高祖可以暗度陈仓,夺取天下,而三国的诸葛武侯,却困于蜀国。除了各方面的原因外,有同学给出了汉水改道给蜀军补给线造成的困难,也非常有说服力。

魏惠王的迁都

魏惠王的故事,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中。魏惠王迁都,从安邑迁到大梁,很容易被人理解成被秦打怕了,但从当时的经济发展看,东边明显比西边富裕很多。魏惠王的迁都,更像是把发展的重心东移,是一种进取之心。从现在看来当然是可笑的,但从当时的情况看,一遍是富饶肥美的华夏诸侯,一遍是贫瘠的野蛮好战之国,只能说魏惠王中人之姿,战略眼观不行。

消失的越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但越过灭吴后,很快就消失了。不能不提,春秋战国时候的吴越,非常落后,处于未开发的阶段。虽然在强盛的时候打下了不少领地,但严重缺少知识分子,但根本没有办法有效建立政府机构,做到统治。勾践在灭吴之后,来了个土地大派送,非常诡异,合理的解释大概是无力统治吧。

总结

洋洋洒洒写了好长,感谢作者写出这么有意思的书。可惜的是,如此好书,篇幅太短了,而战国歧途比失败者的春秋还短,可恨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