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日本专家抛家弃业涌入中国,表面为了赚钱,实则另有目的?

百谈史踪影 2024-10-23 14:49:19

前言

2021年,日本科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足以载入史册的那种,藤岛昭,被誉为“光催化之父”的牛人,带着自己的团队,跳槽去了上海理工大学。

消息一出,舆论炸锅,日本那边骂声一片,说他“卖国求荣”,中国这边也议论纷纷,觉得他动机不纯,不是来“捞金”就是“窃密”。

东瀛人才,为何西渡?

藤岛昭这一举动,确实让人看不懂,他在日本学术界,那可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拿奖拿到手软,论文发到顶级期刊,专利更是有300多项,2003年,他还当选了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妥妥的科学界大佬。

结果,说走就走,去了中国一所名气远不如东京大学的高校,真相到底是什么?说白了,科研这行,看着高大上,其实也很现实,没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牛的科学家也搞不出成果。

日本这些年,经济萎靡不振,科研经费投入也跟着缩水,2021年,整个日本科研经费才18.1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也就9053亿,跟中国3万亿的投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没钱,科研设备就落后,项目就难申请,年轻学者更难出头。

日本不少大学教授,都吐槽过经费不足的窘境,反观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科研的投入更是大手笔,钱到位了,科研环境自然水涨船高,各种先进设备,只要舍得花钱,都能买到;各种大型科研项目,只要有实力,都能申请到。

这种情况下,日本科学家自然会心动,毕竟,谁不想去一个科研经费充足、发展前景广阔的地方呢?除了“钱景”,中国还有“前景”,中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像“海聚英才”计划,给顶尖科学家提供巨额科研启动资金和安家补贴。

深圳的“孔雀计划”也吸引了不少海外高层次人才,这些政策,不仅解决了科学家的后顾之忧,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尊重,而且,中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很多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实际应用,这对科学家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 2022-09-05————“胸怀大志的日本科学家赶赴中国”

日本科研,困于“内卷”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科研界,则深陷“内卷”的泥潭,日本社会老龄化严重,各行各业都面临人才断层的困境,科研界更是如此,很多经验丰富的科学家,一到退休年龄,就被迫离开岗位,年轻人想上位,竞争压力巨大,而且科研经费不足,很多项目都做不了。

这就导致日本科研人员的工资水平,多年来几乎没有增长,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科学家纷纷选择“用脚投票”,去海外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日本科学家来华工作,只是中日两国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国近年来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5G技术到人工智能,从量子计算到生物医药,都在不断突破,这背后,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有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而日本,曾经的科技强国,如今却面临着人才流失、创新乏力的困境。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只有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才能在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学术孤岛”到“科研热土”:日本学者的中国体验

2015年,服部素之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离开东京大学,前往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彼时,中国高校正在经历一场巨变,学习借鉴美国高校的运营模式,为年轻学者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服部教授在接受《朝日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大学的科研环境更加开放,更注重年轻人的自主性,在中国,年轻学者能够更早地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评选教授的流程也更加高效,“在中国想读博的学生很多,竞争很激烈,跟日本不同,中国企业在招聘时看重学历”。服部教授补充道。

对于很多日本学者来说,中国高校提供的稳定教职是吸引他们来华工作的重要原因,服部教授透露,他所在的学院,教授人数在过去十年间翻了一番,其中不少是来自日本的学者,这种现象在理论物理、天文、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尤为突出。

“据我所知,有十多位日本学者都因为这个理由来到中国”,服部教授说,2022年,日本发布的《科学技术指标》报告显示,中国在论文数量、研发费用等多个指标上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而日本,则呈现出全方位落后的趋势,排名持续下跌,尽管现实如此,但日本社会仍然存在着对中国科技水平的轻视和偏见,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毫无根据的诽谤和攻击,然而,越来越多的日本学者选择用脚投票,来到中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他们亲身经历着中国科技的崛起,也感受着中国科研环境的变化,后记藤岛昭、服部素之,只是众多选择来华工作的日本学者中的两位,他们的故事,折射出中日两国科技发展现状的差异,也引发了人们对人才流动、科技竞争等问题的思考。

在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对于中国来说,要继续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就需要不断优化科研环境,提升科研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而对于日本来说,更需要反思自身科研体制存在的问题,加大科研投入,留住优秀人才,才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不至于落后。

信息来源:华商韬略 2021-09-05————2万科学家为中国卖命,日顶级科学家组团出走中国,日本怎么了?

墙内开花墙外香

中国科研的吸引力密码中国科研环境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科研经费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22年,全社会科研经费支出达到3.09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0.4%,巨额资金的投入,为中国科研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先进的科研设备、充足的项目经费,都对海外学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例如“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些政策,就像一块块磁石,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其中也包括越来越多的日本学者,“在中国,我能感受到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渴求”,一位来华工作的日本学者表示,“在这里,我能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项目,这在日本是难以想象的”。

除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也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很多来华工作的日本学者表示,在中国,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快地转化为实际应用,造福社会,这让他们倍感欣慰。

“我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与医疗诊断的结合”,一位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的日本教授说,“在中国,医疗资源相对短缺,我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更多患者,这让我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

“人才流失”,已经成为日本媒体中流行的词语,越来越多的日本学者选择去海外发展,这无疑会对日本科技创新造成冲击,日本政府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采取措施,试图留住优秀的人才。

例如,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改革科研体制,为年轻学者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等等,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还有待观察。,在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国近年来在科技领域的崛起,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吸引了全球的人才。

结语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既是邻国,也是竞争对手,在科技领域,中日两国都在奋力追赶,力争上游,日本学者来华工作,只是这场竞争中的一个小插曲。

0 阅读:488
评论列表
  • 2024-10-29 01:52

    小日本阴险毒辣、必须时刻警惕!

  • 2024-11-06 12:51

    严防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