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最新发布的2024年数据,评定为“发达国家”的标准有了明显提高。具体来说,“发达国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要求:人均GDP必须达到3万美元(以前是2万美元),而人类发展指数(HDI)也需要至少达到0.9(之前是0.85)。
根据这一新标准,目前符合条件的发达国家已减少至32个,其中爱沙尼亚凭藉3.01万美元的人均GDP成为最后一个符合标准的国家。而像葡萄牙、希腊、立陶宛、克罗地亚和拉脱维亚等欧洲国家则被重新归类为“发展中国家”,实际被剔除出了“发达国家”队列。甚至在未来,像日本、西班牙和爱沙尼亚等国家,也可能会面临被降级的风险,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
实际上,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两个标籤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这两个概念广泛使用,成为描述国家发展水平差异的常见方式,但它们缺乏一个全球公认的权威定义,也没有一套严格的量化评估标准。虽然世界银行对各类经济体有一定的划分标准,但联合国并未建立完整的系统来认定哪些国家可以被归类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出人类发展指数(HDI),这是一个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它基于“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三项基本变量。生活质量是通过实际的人均GDP(以购买力平价美元计)来衡量的。UNDP将HDI高于0.8的国家列为“很高发展水平”国家,而HDI超过0.9的国家则被视为“极高发展水平”国家。不过,这一指标并非完美,仍有一些HDI较高的国家(如智利、阿根廷、文莱和卡塔尔等)被归类为“发展中国家”。这也反映目前全球对国家发展水平的评估仍然存在不小的争议和不一致之处。
IMF和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按照发展水平对世界各国和地区做出了明确分类,并确定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数量。
IMF将世界各国和地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达经济体,一类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2025年世界经济展望》,全球共有41个发达经济体,其中37个被认定为国家,4个为地区,包括(1)欧洲:安道尔,奥地利,法国,德国,希腊,冰岛,爱尔兰,意大利,立陶宛,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等(2)美洲:美国,加拿大。(3)亚洲: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4)地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波多黎各。(5)大洋洲:澳洲,新西兰。在这37个发达国家中,冰岛和安道尔是新近列入的。
值得注意的是,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国家虽然人均GDP较高,且在工业领域有一定发展,但尚未被IMF认定为发达国家。并不是说单纯人均收入高“就发达”。沙特、卡塔尔、阿联酋、文莱、巴哈马、巴巴多斯都不在此一定义。
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所发表的《2025世界经济态势与展望》报告中,将成员分为发达经济体、转轨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三个种类。其中发达经济体包括欧盟26个成员国及英国、瑞士、挪威、冰岛等欧洲4国,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澳洲和新西兰,一共36个国家。
除了发达国家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普遍被视为“发展中国家”或“发展中经济体”。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在许多全球性议题中,二者承担的责任和麪临的约束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方面的责任各不相同;在接受国际经济发展援助时,两者的资格和标准也各有不同;而在国际贸易领域,由于发展水平的差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适用的贸易规则(如关税政策)也存在差异。
中国则是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的统计,2024年中国的HDI为0.788,排名全球第75位,仍被归类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如此,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尤其是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地位逐渐上升,也引发外界对其“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质疑。西方国家对中国是否应继续被认定为“发展中国家”提出不同看法。
比如,2020年初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曾提议修改“发展中国家”的标准,将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25个联合国认定的“发展中国家”排除在美国的贸易优惠政策之外,也就是说,美国不再视这些国家为“发展中国家”。2023年6月,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通过一项法案,要求行政部门採取措施,结束中国在多个国际组织中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中国经济崛起是西方国家提出异议的重要原因之一。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国内GDP约为1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大约是1000美元;而到了2024年,中国的GDP已经增长到135万亿人民币,人均GDP突破1.35万美元。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城乡差异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单纯从人均GDP来看,中国的许多领域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儘管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中国西部以及一些贫困地区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内部差异显著,不能仅通过人均GDP的数字来简单评估其发展阶段。
中国坚持其“发展中国家”地位,主要是基于国内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目前的阶段,中国仍然需要一定的政策灵活性和国际空间,以便更好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和发达国家共同承担全球责任,但两者的责任却有所不同。因此,保持“发展中国家”这一身份不仅有助于中国发展空间的维持,也能够促进国际合作中责任的合理分配。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中国能够沿着目前的发展轨迹继续前行,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那么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朝着发达国家迈进将是大概率的事情。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若中国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稳定增长,早日达成这一关键经济目标,那么届时,中国也将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一方面需要在“发展中国家”的框架下稳步前行,另一方面,也应为未来走出这一框架,逐步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做好准备。
随着国际上发达国家标准的提升,全球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划分变得更加严格。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保持当前的经济增长势头,更在于如何突破“发展中国家”的框架,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最终实现向发达国家行列的迈进。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中国经济转型能力的考验,也将深刻影响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