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锁定哈马斯高层,以军放宽交战规则:美媒曝“宁可错杀一百”

高能世界 2024-12-29 05:43:18

美媒爆出猛料,称以军大幅放宽交战规则,甚至为了针对哈马斯高层,采取“宁可错杀一百”的策略。 那冲突爆发后,以军的具体行动又是怎样的?

从去年10月7日起,巴以局势便呈现出空前紧张态势。 以色列军方迅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代号“铁剑”的军事计划全面铺开,加沙地带硝烟弥漫,局势每况愈下。 《纽约时报》于12月26日披露的一份调查报告,详细描绘了“铁剑”行动初期的某些决策,特别是关于交战规则的调整,这可让外界有了管窥战场残酷的窗口。 说得简单点,这些规则的改变,直接导致了巴勒斯坦平民伤亡的急剧上升。

“铁剑”行动展开伊始,以军就改变了策略。在此之前,以军在行动前还多少会采取一些保护平民的措施,例如事先警告。 根据该报道披露,新的指挥层级被赋予了更大自主权,打击范围大幅扩大。 甚至哈马斯的基层人员也被列入目标,每次打击中可容忍的平民伤亡人数上限提升至20人,针对哈马斯高层的行动,这个数字则骇人地飙升至100人。 显然,这同以往力求避免平民伤亡的做法大相径庭。

从公开报道中,还能够看到,以军还采取了一套依赖于先进技术的方案,人工智能开始参与目标的甄别和锁定。 不过技术本身也是双刃剑,这套仓促投入的系统,准确度难免存疑。 而且,在获取目标信息和实际发动打击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可能是几小时,也可能更久,进一步加大了误伤的概率。 在实际操作中,以色列军方曾经采用的、通过“敲屋顶”方式驱散平民的策略也被弃用了,转而采用更加直接和野蛮的方式,使用大威力弹药狂轰滥炸。 这样一来,本来还可能精准打击,结果变成了地毯式轰炸,伤害面进一步扩大,伤亡率能不提高吗?

还有一个让人惊愕的细节,那就是以军判定目标区域平民有无的方法。 该报告称,以军用了一种粗略的统计模型,主要根据更大范围内居民区手机信号的多寡来判定平民存在与否。 手机信号成了关键因素,哪里信号稀薄,就大致被认定为没有平民。 这种评估办法,怎么看都有点草率,出错的概率可不低。 尤其是,在一个长期被封锁、物资短缺、基础设施本就落后的加沙地带,这种做法是否靠谱,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去年11月之后,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以军的行动力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弱。 针对那些被认为不构成紧急威胁的低级别武装人员,可接受的平民伤亡人数上限也随之下调。 不过,即使如此,相较于冲突爆发前,这一数字仍然偏高,平民的处境依旧艰难。 换言之,这片区域的风险程度始终处在高位。 根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给出的数字,自2023年10月7日至该报道发表的12月26日,至少有4.5万巴勒斯坦人丧生,近10.8万人受伤,其中初期两个月的数字就达到了1.5万人,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面对外界的批评,以色列方面则坚称,他们行动的正当性源自自身所遭受的安全威胁,哈马斯采取的行动给他们造成了极大损害。 以方认为哈马斯应当对此负有责任,还强调哈马斯“藏身平民”的策略使得情况变得复杂。 所以他们必须改变原先的做法来保证自身安全,他们也坚持认定,自身行动是符合相关法规和自身政策要求的。 而对于上述的以方说法,南非等国持强烈反对意见,他们在联合国国际法庭对以色列提起了诉讼,指控其行为构成了“种族灭绝”。 当然,这些指控被以色列方面矢口否认。

以军对交战规则的修改,可被视作一种“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的具体体现,这种策略上的调整无疑会对更多平民造成伤害。 可以说,在加沙问题上,各方的不同立场之间出现了巨大鸿沟,要想达成和解,难度实在太大。 之所以产生这些冲突和矛盾,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压迫政策造成了极端化的土壤。

综合上述信息来看,本轮巴以冲突之所以如此激烈,主要还是因为以军在军事行动中对平民安全的考量不足。 而这一问题,根子上是以色列长期奉行的安全政策和对巴勒斯坦领土政策所致,其中还夹杂了宗教冲突等一堆因素,错综复杂。 而平民安全是当下最应受到关注的,对平民的保护是不是做得到位,这可是关系到地区和平能否实现的大事。 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当下需要寻求的,不只是一时一地的停火,而是更为持久、公正的和平。

当前局势下,不管以色列方面如何辩解,其核心目标还是在于保护自身利益,甚至不惜采取激进手段,而在这一过程中,加沙民众的命运依旧难卜。 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与介入,大概率将成为影响未来局势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摆在面前的现实是,以色列在处理与巴勒斯坦关系时,正面临着愈发复杂的局面,想要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恐怕是任重道远。

信息来源:

《美媒曝以军在加沙“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 2024-12-27 央视新闻

0 阅读:6

高能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