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无疑是很多播音主持学子梦想的舞台。
人们常说:“央视出品,必属精品”。
当然,优秀的主持人也不例外。
在中国传媒史上,赵普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他是央视赫赫有名的“名嘴”,亦是非遗文化的坚定守护者,更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者。
他的人生轨迹,展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
而现如今,他离开央视多年,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理想主义的花绽放
理想主义是贯穿赵普一生的精神底色。
从一个安徽黄山小山村的少年,到央视新闻主播,再到非遗文化传承人。
每一次转折都体现出他对理想的坚持。
初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在部队的广播室播音经历,让他萌生了对播音事业的向往。
这份职业理想助力他退伍之后,以安徽省气象台普通播音员为起点,
一路苦读深造获学位,最终得以登上央视舞台。
在 2008 年有关汶川地震的报道里,其真情的自然流露。
使这位“有温度”的主播,深深印刻在了全国观众的心中。
这种特质源于他的生命经历——军旅生涯培养了他的正义感。
以及父亲早逝的痛楚让他对苦难格外敏感。
然而,正是这种敢于担当的性格,也让他在2012年遭遇了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
当他在社交媒体上提醒公众注意食品安全问题时,或许触动了某些利益集团的神经。
尽管沉寂四个月,但他依然没有改变自己坚持真相的立场。
此事件映照出中国媒体人于市场经济洪流里的两难之境:
究竟是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秉持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
告别央视,开启创业之路
2015 年,赵普以“祝您平安”之语告别央视,毅然踏上归乡创业之路。
这个决定令很多人不解:放弃央视主播的金饭碗,图什么?
事实证明,这是赵普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位。
在家乡,他发现了传统手工业的独特魅力,并由此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从创建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至打造“东家 APP”电商平台。
赵普凭借互联网思维与商业策略,全力守护传统文化。
他提出“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卖出去是最好的传承”这一理念,使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巧妙融合。
这种创新思维,让濒临消失的传统手工艺找到了现代生存之道。
不止于此,赵普还将目光投向了农产品电商。
创立“普哥”品牌,全力推广家乡特产西山焦枣。
借互联网经济之力,为乡村振兴添彩助力,开辟发展新路径。
在他看来,无论是保护非遗还是帮助农民增收,都是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社会责任。
通过系统化的知识传授,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为中国传统工艺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在短视频平台上,他又开始了助农直播,用自己的影响力搭建城乡互通的桥梁。
从央视到直播间,从主播到创业者,赵普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
他的历程昭示众人,即便脱离主流媒体的璀璨光环,在基层仍能够发光发亮。
看到赵普的转型经历,尤为令人称赞的,是他对机遇的精准洞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切领悟。
早在2002年,他就参与了一部关于非遗的纪录片《传记》的拍摄。
虽然这部作品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期播出,但却在他心中埋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凭借着极具前瞻性的目光,在告别央视后。
他得以迅速觅得全新的人生方向,从而开启了新的征程。
然而,谁都知道创业的道路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走访各地手工艺大师,请教技艺要领,组建专业团队。
为维系研究中心之运转,他只得凭借自身媒体人的身份,辗转各地演讲,以筹得资金。
但赵普的优势在于,他善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
他深知,在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要想活下去,必须拥抱新技术、新媒体。
与其他文化企业家不同,赵普更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他不是简单地把传统手工艺变成商品,
而是通过品牌塑造、文创开发、影视记录等多种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他觉得,唯有使传统工艺契合现代生活,方可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
在积极推广非遗文化之际,赵普亦未曾忘却身为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当看到农产品滞销的困境,他主动投身直播助农事业。
这种跨界尝试,体现出他对公共议题的持续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依然在践行着新闻工作者服务社会的初心。
毋庸置疑,赵普的转型之路称得上是一个典范。
他不但达成了个人价值的升华,而且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拓出一条崭新路径。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文化使命的执着追求。
这种精神,在当下显得尤为可贵。
结语
回望赵普的人生轨迹,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知识分子的成长与蜕变。
从军营到央视,从主播到文化传承人,每一次转折都源于他对理想的坚持。
他用行动证明,离开聚光灯的舞台,一样可以为社会带来正向改变。
不可否认,在这个急需文化自信的时代,赵普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为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独特的生存之道。
对于赵普,大家怎么看呢?
信息来源:人民网——前央视名嘴赵普现身《奇葩大会》自曝离职原因——发布于2018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