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中小学及高校掀起 “春假热潮”。
浙江省教育厅率先发文,要求全省中小学在4月中旬至5月初期间安排5天春假,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四川省成都市部分学校则将春假与清明假期相连,形成9天“超长假”。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也打破传统校历,在4月下旬增设3天春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北京、江苏、广东等12个省份的逾千所学校明确放春假。
多地明确放春假,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在浙江省,教育厅明确要求全省中小学在4月中旬至5月初安排5天春假,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杭州市许多学校将春假与社会实践结合,组织学生参与茶园采茶、湿地保护等活动,让学生在劳作中感受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的意义。宁波市某小学则开展 “春日读书月”,鼓励学生在假期阅读与春天相关的书籍,并撰写观察日记,将自然体验与学科学习融合。

浙江省委省政府新闻门户网站浙江在线发布的放假消息
四川省成都市部分学校创新假期设计,将春假与清明假期相连,形成9天 “超长假期”。成都高新区某中学组织学生前往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展研学,通过实地考察理解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态治理的关系。此外,一些学校还开设 “农耕课堂”,让学生在郊区农场体验播种、施肥,感悟劳动的价值。
高校也不甘落后。武汉大学在4月下旬增设3天春假,鼓励学生参与樱花文化节志愿服务、跨学科科研项目等活动。该校负责人表示,春假不仅是休息时间,更是学生拓展视野、提升实践能力的契机。上海交通大学则将春假与创新创业竞赛结合,支持学生团队利用假期深入社区调研,为项目孵化积累素材。
北京、江苏、广东等地的学校也积极跟进。北京市某重点中学将春假定为 “社会实践周”,学生可选择参与博物馆导览、环保公益等活动,并计入综合素质评价。江苏省苏州市的小学则推出 “春日艺术季”,组织学生踏青写生、创作春日主题手工艺品,培养审美能力。
网友:支持与担忧并存全国多地学校推行春假制度引发网友广泛讨论,舆论呈现 “支持” 与 “担忧” 交织的态势。许多网友点赞春假的教育意义,认为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但也有部分家长对假期安排的具体实施提出疑虑。
不少网友认为,春假打破了传统假期模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亲近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有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孩子终于能在春天真正感受大自然,而不是被困在补习班。学校组织的农耕研学活动,让他学会了珍惜粮食,这种成长比课本更有意义。” 部分大学生也表示,春假为科研项目、志愿服务提供了时间,如武汉大学学生在樱花季参与文化活动,既提升了能力,又丰富了校园体验。
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新晚报的报道显示,71.3% 的受访者支持大中小学放春假,认为假期能缓解学业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网友留言:“春假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教育回归生活,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也有家长对春假的实际效果表示担忧。部分家长担心假期过长会影响学习进度,尤其是面临升学压力的学生家庭。有网友评论:“春假虽好,但中考、高考不放假,假期补习反而增加了孩子的负担。” 此外,假期安全和陪护问题也是焦点。双职工家庭担心无人照看孩子,有家长直言:“学校放假了,家长还要上班,孩子的安全谁来保障?”
春假,距离到眼前远吗?作为教育大省的山东,目前尚未有高校或中小学明确发布2025年春假计划。山东能否跟进放春假?政策与现实又面临哪些考量?
事实上,早在2014年,烟台大学、鲁东大学曾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假期安排,推出春假,并明确清明节、劳动节等假期不再单独放假。2023年和2024 年,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也连续两年设置春假,鼓励师生 “去赏花、去恋爱”。这些实践表明,山东具备推行春假的经验基础。

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此前放春假的通知
据新华社3月16日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记者注意到,上述方案中就曾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在解读行动方案时再次提到,鼓励弹性错峰休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中小学春秋假。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放春假是人民大学自2004年开始持续至今的传统,学校之所以放春假,是因为从春节后开学到暑假前的学期时间比较长,春假可以帮助同学和老师们更好地休息,调整学习和工作节奏,放松心情。
浙江杭州等地通过将春假与五一假期相连,形成9天长假,并配套研学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山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教育专家指出,春假需坚持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原则。一方面,可选择教育资源丰富、家长带薪休假落实较好的地区试点,通过设计研学课程、社会实践等活动,让春假成为素质教育的延伸。另一方面,需完善社会配套措施,如鼓励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休假,支持学校或社会机构提供托管服务,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试点推广春假制度。通过家校社协同,将春假打造成学生全面发展的 “第二课堂”。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晓 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