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贺兰山,不少人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一片连绵的山脉,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山深处的煤矿已经“燃烧”了300多年。
听起来像是神话故事,但这场从清朝就开始的火灾,至今仍在持续。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场火每年带来的损失高达10亿元,却迟迟没有被彻底扑灭。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300年的山火,从哪烧起来的?
先来说说这煤火的由来。
贺兰山地处宁夏和内蒙古交界,是个天然的煤炭宝库,形成于几亿年前的石炭纪。
这里的煤炭因为质量好、发热量高,被称作“太西乌金”,还拿过“世界煤炭之王”的称号。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优质煤炭”的身上。
清朝初年,贺兰山开始被开采。
那个年代技术落后,挖矿不规范,煤层暴露在空气中,加上地下岩层的缝隙多、煤炭多孔易氧化,氧气一进去,煤就开始自燃了。
最开始的火可能只是星星点点,但没人重视,甚至当地人还用自燃的煤炭烧水做饭。
等到发现问题,火已经烧得停不下来了。
为啥灭火这么难?你可能觉得,灭火不就泼点水、盖点土的事吗?但煤火可没那么简单。
煤火不仅在地表烧,很多已经烧到了地下深处。
贺兰山的煤层结构复杂,氧气能通过缝隙不断渗透进去,火越烧越旺。
更麻烦的是,燃烧的煤会产生各种助燃气体,比如一氧化碳和氢气,这些气体不仅让火更难灭,还会对矿工和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
有人提议用水灌,但水浇进去后很快就被蒸发,蒸汽反倒能变成新的助燃剂,火不但没灭,还可能烧得更凶。
再加上贺兰山地区水资源紧张,大量用水根本行不通。
用土掩埋呢?这倒是个办法,但覆盖面积太大,工程量巨大,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根据估算,如果想完全扑灭贺兰山的煤火,每年要花几十亿元,但目前煤火的年损失才十多亿,这么一算,灭火的“成本收益比”实在不划算。
煤火的危害有多大?这场持续300多年的煤火不仅是经济上的“黑洞”,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触目惊心。
每年有上百万吨优质煤炭在燃烧中化为灰烬,当地土壤因为火烧变得贫瘠,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和盐碱化。
煤火燃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和微小颗粒物,也让贺兰山地区的空气变得糟糕透顶。
最受罪的还是附近的居民。
空气里常年弥漫着煤灰和有害气体,开窗成了奢望,种地和放牧也因为土壤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
有人调侃说,住在贺兰山脚下,就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锅炉”旁边,烧不死,但也熏得够呛。
有没有希望扑灭这场大火?虽然灭火难度巨大,但科技发展给了我们一些希望。
近几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研究出了“剥离灌浆”的灭火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把燃烧的煤炭开采出来,清理后在燃烧区周围建隔离带,再用泥浆填充燃烧区域,隔绝空气。
这方法虽然耗时耗力,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目前,贺兰山的五处火区被基本控制,燃烧面积得到了有效缩减。
除此之外,国家还计划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减少荒漠化。
同时,为了弥补居民的损失,也开始发放补助,净化空气和水源。
可以说,这场持续了300年的“煤火战役”终于看到了曙光。
火灭之后呢?贺兰山的煤火是一场人类与自然的较量,也是一堂深刻的教训课。
从清朝开始的无序开采,到如今300年的火灾,背后是对资源开发的反思。
希望这场大火能尽快被彻底扑灭,让贺兰山恢复原有的生机。
等到那一天,我们不仅能看到满山的绿色,还能从这片土地上感受到科技与环保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