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一战后,斯大林为何下令:速将36个师的装备交给志愿军?

新视野聊历史 2025-02-21 14:20:3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长津湖之战后,斯大林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弯,他突然下令,紧急向中国志愿军提供36个师的全套装备,还额外支援了3000辆卡车。

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一再请求苏联援助,却屡屡碰壁,斯大林总是推三阻四,不肯松口。

可这场战役之后,他竟然主动送装备上门,甚至派出了苏联空军参战。

这变脸的速度,让人猝不及防。

为什么斯大林的态度会发生如此戏剧性的变化?

1950年,朝鲜半岛战火骤起,金日成的朝鲜人民军在苏联和中国的支持下,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打到了汉城。

李承晚政府节节败退,眼看就要撑不住了。

美国见势不妙,立刻出手干预,迅速组织“联合国军”,并在仁川实施登陆作战,直接切断了朝鲜人民军的后路。

朝鲜军队瞬间陷入崩溃,金日成急忙向苏联求援,希望斯大林能派兵相助。

然而,斯大林却玩起了太极,他一边安抚朝鲜,一边却迟迟不肯出兵。

他的算盘打得很精——既想让朝鲜拖住美国,又不想让苏联陷入直接冲突。

于是,他转而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他希望中国能派军队进入朝鲜,替苏联挡住美军的攻势。

中国这边也面临艰难抉择。

朝鲜战局恶化,美军已经逼近鸭绿江,如果放任不管,战火随时可能烧到中国境内。

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出兵,派遣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正式加入战斗。

然而,这时候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百废待兴,军队的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

于是,中国向苏联请求援助,希望能得到武器和空军支援。

斯大林却再次摆出一副“爱莫能助”的样子,只答应派空军在中国境内活动,对志愿军在朝鲜的战斗则不闻不问。

志愿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美军展开了殊死较量。

尤其是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面对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衣着单薄,粮草短缺,却依然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对美军的包围和伏击。

美军最精锐的陆战一师被打得狼狈撤退,北极熊团更是被全歼。

这一战,让世界震惊,也让美军不得不重新评估志愿军的战斗力。

斯大林的态度,就在这一刻发生了转变。

他原本以为,中国军队不过是凭着血性硬拼,无法真正与美军抗衡。

可长津湖战役的结果,却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

他终于意识到,中国志愿军不仅能打,而且能打赢。

这就意味着,如果给予足够的装备支持,志愿军完全可以拖住甚至击败美军。

苏联如果继续袖手旁观,反倒可能错失一个绝佳的战略机会。

于是,斯大林立刻下令,调拨36个师的装备支援中国,并额外提供3000辆卡车,以改善志愿军的后勤运输能力。

同时,苏联空军也开始更积极地介入,为志愿军提供掩护。

这一系列援助,极大地提升了志愿军的战斗力,使其在后续战役中能够更有效地与美军周旋。

最终,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双方不得不坐上谈判桌,最终签署停战协议。

有人说,斯大林的援助来得太晚,如果他一开始就兑现承诺,志愿军的损失或许会小得多。

但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长津湖的惨烈战斗,让斯大林看清了志愿军的实力,才促使他下定决心提供援助。

无论如何,这场战争的结局,深深影响了东亚的局势。

而斯大林的这次“迟到的援助”,也成为历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转折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1 阅读: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