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罢免遇冷,蓝营反击

映容看军事 2025-02-15 04:53:14

文︱谢志传

全台的“大罢免”行动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尤其是基隆市,一场针对民代林沛祥的“绝沛”行动似乎引发了舆论热潮。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民间团体和政治力量的巨大推力下,这一行动却遭遇了严重的冷遇,甚至到了连署表格都未能顺利递交的地步。为什么一场原本激烈的政治斗争,变成了冰冷的选举闹剧?这背后隐藏着哪些深层的政治动机和不为人知的算盘?

随着“大罢免”行动席卷全台,民众的不满情绪持续高涨。表面上看,这是民众因政坛腐败、不作为而进行的民主斗争,但若深究背后,似乎很少有真正纯粹的正义之举。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所谓的罢免行动,不过是某些政治势力博取选举资本、提升自身知名度的手段。在基隆,罢免行动的冷却,暴露了民间团体在运作上的不成熟,也让人质疑,这场政治风暴是否真的仅仅是为了市政清洁,抑或是另有所图。

首先,要看到的是“绝沛”行动中领衔人和支持者的极度低调,几乎可以称之为“隐匿”。与其他县市的激烈连署、公开活动不同,基隆的罢免行动几乎在低调中匍匐前进。活动组织方的透明度低,连署人的参与感差,甚至连基本的媒体联络人都没有。对于一个牵动全市乃至全台的政治行动,组织者似乎完全忽略了宣传和动员的基本功。若单纯从行动策划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组织操作能力实在堪忧。显然,公众的不满情绪未能通过有效的组织转化为强大的政治行动力,反而让这场“罢免”行动流于形式。

而更为深刻的问题在于,基隆市民对这场罢免的态度本身就是冷漠的。与去年同样因政治原因爆发的“罢谢”行动相比,今年的“罢沛”似乎缺乏了群众的共鸣。其实,基隆市民已对这种通过“罢免”表达不满的方式感到厌倦。市民韩世昱就直言,这样的行动缺乏正当性和实质内容,“为了罢免而罢免”的空洞口号,根本不能真正解决市民关心的实际问题。自上任以来,林沛祥虽未能立刻为市民带来显著的变化,但他至少还在为基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发展做出努力。面对这些政治闹剧,基隆市民自然心生厌倦。

林沛祥的政治命运成为了整个“大罢免”行动的缩影。以罢免市长谢国梁为前车之鉴,基隆市民对“政治交易”的疲态已达到极限。民众眼中的“政治斗争”早已不再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变成了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拉锯战。各方阵营通过罢免行动来操作舆论、攫取选票,市民作为旁观者,只能看着这一场政治斗争演变成无休止的虚伪博弈。最终,像基隆这样的地区,公众对“罢免”的支持度逐渐消退。

虽然民间团体频频发起“大罢免”,其背后潜藏的政治意图不容忽视。对于许多政治人物来说,罢免国民党或民进党阵营的议员,不仅是表达民意的渠道,更是拉拢选民支持、提升自己在党内选举中的竞争力的一张王牌。而基隆这场“反恶罢”的行动,毫无疑问也是这一政治利益博弈的一部分。民进党议员张之豪在公开连署中强调,罢免行动不仅要针对蓝营民代,更要高调宣扬“反恶罢”,目的显然是为了借此提升自己的曝光度,在2026年或更远的选举中占得先机。

然而,随着更多罢免案被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清“罢免”本身的虚伪性。在真正关心城市未来的民众眼中,这种通过恶意炒作和造势的政治游戏,早已不能再激发他们的情绪波动。正如韩世昱所说,基隆市民已经“受够了”这些无休止的政治闹剧。真正需要的是安定的市政运作,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罢免闹剧。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行动不但没有推动实质性的政策变化,反而让市民的信任度进一步下降。

最后,作为公众人物,林沛祥和其他民代应认识到,市民对政治人物的不满,更多的是源于长久以来“政绩空洞”和“政治腐化”的累积。因此,政治斗争和名利争夺不应凌驾于民众的实际需求之上。岛内的“大罢免”行动,表面看似一场民众对政坛失望的反击,实则背后充斥着个人利益的交换和政治斗争的隐秘角力。在这个过程中,民众的声音和利益早已被政治阴谋所淹没。

9 阅读:4789
评论列表
  • 2025-02-15 16:34

    就不能一票5000台币,想搞事怎么干不成

映容看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