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离婚综艺里满城风雨的杨子,摇身一变又在竞演综艺中演西门庆,油油腻腻戴花郎,没有演技全是冒犯。
整个人自带“如果认真评价我的表演,那你简直就是个傻子”既视感。
这边厢杨子邀人共赴春宵,那边厢刘梓晨演相柳刺剑(如果那也能叫表演),一上来槽点过多。
群魔乱舞中章子怡简直工伤,吴镇宇一路贡献各种“钱难挣”表情包。
这届综艺,究竟是怎么在争议牌上越打越劝退的?
来,展开说。
争议似乎最能制造热点,隔壁麦琳的争议,分分钟把一档离婚综艺变成“人性实验室”,各方网友吵来吵去、动辄道德审判上死刑,结果人两夫妻深夜一段“床戏”窝心话、喝退不少吃瓜群众。
花少上一季还是姐姐弟弟爆笑的可爱旅行日常,下一季又屡次有嘉宾被审判上热搜。
何必呢?天选快乐才是真王道吧。
《一路繁花》拿着耀眼的有故事的奶奶团,却依旧搞扯头花争议模式。
吃不吃鱼、拿不拿行李,人工设置障碍、试图坐收“网友大骂嘉宾”的“节目组渔翁之利”。
但这届观众被骗多了,终于被骗出清醒滤镜了,将矛头直指预制争议模式本身。
《演员请就位》第三季也一样,请了杨子、刘梓晨等“演员”,这个阵容似乎写着“你敢信我会认真表演吗”。
章子怡还是那个章子怡,她对表演的执着认真,依旧时时刻刻赤诚可见,但问题在于,一个节目的下限并不取决于长板,而取决于短板。
处处透着“噱头大于内容”的明晃晃的鸡贼,幺蛾子层出不穷。
开播前宣传的姚笛,播时“失踪”。
若说是因为出轨往事呢,另一位被张天爱锤的徐开骋,则大摇大摆出现节目中。若说是合同问题呢,又真假难辨。
金巧巧迟到、惠英红严肃要求她道歉,方力申第二天才到、吴镇宇只是简单说了一句。
无论哪种态度,本身都对都没问题,但节目组偏偏将两部分都放出来,好像生怕大家不为迟到吵一架、生怕大家不问金巧巧的婚姻情感生活。
节目还上来就整了出整容拷问。
某位制片人言之凿凿说不愿意用整容脸、会影响观众的入戏观感(观众:你是觉得大家都自动失忆了吗)。
一通流程假装真拷问:你们谁整了?
除了某网红,所有人岿然不动。
制片人又假装点名某位,对方说没有,于是这个流程便不尴不尬结束了,然后丝滑进入冠名商的医美广告。
这个流程隔靴搔痒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纯为话题而设置,但设置了之后问又是白问。
主打一个“把观众当瞎子”,这么掩耳盗铃的“我蹭一下敏感话题,但就只是蹭一下”,是生怕“尊重观众”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名吗?
这不叫敢说,这叫不敢说但敢大胆蹭。
这一part中的惠英红,认真又温厚、见过大风大浪又不动声色,说自己脸上缝过许多针,因为拍打戏受伤而做过不得不缝针。
她的受伤缝针,和观众们讨厌的千篇一律整容脸,当然不是一回事。
单独拎出惠英红这段看,一点问题也没有。
她是很了不起的前辈,说伤痕也并不卖惨,讲往事甚至自带一点往日港片黄金时期的美好滤镜。
她往那一站,就是“不必年龄焦虑、不必审美刻板”的活生生的广告牌。
但把这一段还原到节目中,搭配上前面不伦不类的整容问话、后面时机尴尬的医美植入广告,观感属实一言难尽。
对惠英红有再多好感,也架不住你们这么霍霍啊。
第一期的模式,不再和以往演综一样是一组一组登台小剧场,而变成了“群魔乱舞”。
大场景中,民国的、清宫的、宋代的、校园的、警匪的,各自占据一角,整体混搭或者不搭,组成一出大群戏。
这种形式,相比轮番上台折磨观众,显然更新鲜,相对而言也更考验演员的临场反应和架构能力。
第一集中也属实有几位的表演挺亮眼。
而节目组的主打卖点似乎是“臭名式”传播,这些认真诚恳的表演,反倒隐约让人觉得有几分像走错片场。
比如某个角落里安安静静坐在画架前的姑娘,她的表演也不必用多少花哨的形容词去形容,安静、朴素、真诚。
比如宋伊人,《将夜》里灵气的小姑娘,这次演卖身葬父母。
她的道具上“卖”错写成了“买”,章子怡指出这一点的时候我都笑场了,她看了看板“我不认字”,愣是又把我哭回了她的情绪中。
她回答时完全不是选手解释道具,而是角色回应悲苦,入戏、有感染力。
再比如锤娜丽莎,居然高于预期(当然确实也是因为预期比较低)。
至少她上节目开口就有梗,而表演时也有自带一点落地家常气。
章子怡和吴镇宇在她那溜达半天,去而复返丢纸条,一再给新情境新刺激,想激发出她不同的情绪状态。
吴镇宇小声惋惜“哎呀如果怎么样一点,那个可怜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虽然她的表演并不成功,但那一段是好看的。好看在章子怡和吴镇宇真想教会她演戏,那俩对职业的高敏感、高投入,随便切出一点都好看。
而教和学需要彼此合拍的两方,分对象、分情境、分态度。
锤娜丽莎在后采中说“我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但我现在还做不到”,至少她看起来是想好好演;而杨子甚至连“我想提升表演水平”的鬼话都不骗了。
这个节目,似乎在初始阶段就跑上了一条“我要凭争议博热度”的所谓捷径,明明阵容中有黄金又诚恳的部分,但很多地方又埋着“但凡你真正看我一眼,你都活该”的劝退雷点。
非常诡异的还有卜冠今,两部《二十不惑》中表现都很棒。
早期的《忽而今夏》,近期播的喜剧《喜卷常乐城》也罢,以及很有特色的《我的巴比伦恋人》,她都很有灵气。
但节目里她上线就因“情商低”而被骂。
别人寒暄夸她好看,她备采时说“不熟的人说这话很奇怪”。
那一段社交中她明显是i人属性爆发,在人群中很不自在,面对夸奖礼貌又尴尬微笑致谢。
备采前前后后如何长篇引导?如何在众多话语中就单单剪出这么一句冒犯回应?我们都不知道,但“引导争议话题”的熟悉气味,过于浓烈。
这一part卜冠今准备了一出京剧,挺有颠覆性,但没情节、未得导演青眼。
一整段都很诡异,好端端的女演员,上来就先被“话题祭天”?还是要搞什么别的反转剧本?
不是号称竞演综艺吗?上来就扒拉这么一段情商当卖点?
节目应当是好的土壤,而不该是“挑事情的浊气”盖过嘉宾的职业技能。
审判糟糕表演,一直是各路竞演综艺的传统艺能、热点制造机。
当年欧阳娜娜在章子怡面前演《我的父亲母亲》,一句“蚂蚁竞走十年啦”,数年之后在活跃在表情包界。
黄圣依“海娃”代表作,摇摇晃晃跳探戈,至今也是“表演史”上荒诞的一笔。
还有情绪不动只有手硬抖的夜华,如芒在背名场面数不胜数。
这种“审丑”“审怪”,源头上是对“苦面瘫久矣”的无形暗合,但一路发展下来越来越面目全非。
流量中心制、面瘫Idol满天飞,那个背景下出现的竞演综艺,剥开鲜亮流量的皮,某种意义上算一种短暂虚假的“清流”。
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观众对“表演大于流量”的本质需求。
那个时期出圈的糟糕表演,或许也基于某种“说真话的报复式狂欢”。
在各家粉丝疯狂夸奖、绞杀客观批评的语境中,章子怡评价表演、四舍五入形同客观“公开判刑”。
但这种正确,似乎又只是昙花一现的假象,或者说时断时续被种种“疯狂博热度”的争议所干扰、摇摆不定。
至于隔壁另外两档节目,分别有郭敬明和于正,在编剧们联名发出关于抄袭者的公开信之前,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做节目和做话题之间选择“争议之路”作妖。
这前尘往事回忆录,某种意义上也是“审丑”不断碰撞、是“话题压过表演”、是“争议大于内容”的变形之路。
这一次大张旗鼓请来于佩尔,图啥?图让她被杨子油到吗?
这么多年章子怡初心依旧,节目组表面上非常尊重她。
毕竟“看章子怡骂小爱豆”就是主打卖点,但这种尊重,是一种利益本位的虚假障眼法。
真正的核心落点不是“好好表演、好好入戏”,而是各路牛鬼蛇神漫天飞、是“要出话题出争议”。
我们观众并不是一定要看表演,只要内容好看、本身性质是什么不必框死,但不论是什么,都不是“回锅肉式争议”,不是“油腻利益企图压过内容”。
整个节目,都像是为那几句广告口播而做。
你们还不如,让杨子他们坐导师席教章子怡演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