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了,北京人被正式确诊为“哪吒”……

飞绿聊国际 2023-07-12 06:45:01

今日(7月11日)正式入伏,2023年的三伏大幕也正式开启。连日来,北方多地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不断刷新历史纪录。今年天气这么热,究竟是什么原因?极端天气频发是否会成为“新常态”?

火辣辣的三伏天

▲7月10日,陕西西安,市民高温下出行。当日,西安市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图片来自中新社)

入伏标志着我们即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三伏期间”是一年中最潮湿、闷热的日子。最令人懊恼的是,今年还“加量不加价”,满满当当安排上了40个“伏天”。然而对于刚刚入伏,有不少网友表示,“热了这么多天,每天像个哪吒,脚踩‘风火轮’”上班,怎么才入伏”。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6月以来,我国平均高温日数5.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共有71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进入“炙烤模式”的不仅仅是中国。近两个月来,欧洲、拉美、东南亚等多个区域遭遇了创纪录高温,全球整体气温升高的趋势十分明显。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全球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2023年6月的平均气温比1991-2020年的6月平均气温高0.5摄氏度,打破了之前2019年6月的纪录。进入7月后,全球气温继续升高。有数据显示,从7月3日开始的一周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周。

虽然“天气越来越热”成为很多人普遍的共识,但短时间内接连打破高温纪录的现实还是让人感到难以相信。有专家认为,这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预计今年全球还将多次打破高温纪录。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说:“厄尔尼诺的出现将极大增加打破气温纪录,引发全球许多地区、海洋更极端高温的可能性。”

厄尔尼诺的连锁反应

▲近日,德国柏林迎来高温天气。图为7月9日,一个小女孩在公园玩水。(图片来自中新社)

据世界气象组织介绍,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现象,平均每两年到七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虽然厄尔尼诺有许多典型的表现,但从历史来看,没有两次厄尔尼诺事件是完全相同的。

在典型的厄尔尼诺现象中,全球平均气温将出现上升,结合人类污染排放等活动,往往会产生崭新的国家和全球气温纪录。对于具体地区的影响方面,世界气象组织概括描述称,厄尔尼诺一般会导致南美洲南部、美国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亚部分地区季风增强,从而导致降雨量增加,也会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部分地区形成相反效应,造成严重干旱。在北半球夏季,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暖水可以加剧太平洋中部/东部的飓风,同时又可能阻碍大西洋盆地的飓风形成。

厄尔尼诺作为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形态,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洋表面温度变暖有关,但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也成为其发生的背景。非营利组织“伯克利地球”的首席科学家罗伯特·罗德解释:“全球气温不断创新高是短期内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可预见后果,叠加上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长期的全球变暖趋势。”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厄尔尼诺正在推高全球变暖幅度,很可能带来全球变暖新高峰。

极端天气将成为未来“新常态”?

▲7月7日,福州街头出行的市民。当日,福建省福州市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福州市区及高新区的部分乡(镇、街)最高气温可达37~39℃,局部超过39℃。(图片来自中新社)

接下来,全球气温走势如何?据悉,今年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专家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极端天气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强。

“世界正面临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极端高温天气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特约作者、英国牛津大学环境专家拉迪卡·科斯拉博士也持相似观点,“科学表明,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和规模将会增加。因此,我们将会目睹更多的极端炎热天气,这些天气将比以前更频繁,温度也比以前更高”,英国气象局科学家尼科斯·克里斯蒂迪同样表示,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正在迅速增加,极端天气事件“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到本世纪末,它们将不再是极端事件”。

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不仅是天灾,很大程度上更是人祸”。然而,每个人想要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改变气候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只能尽可能地在平时长期的生活方式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完)

综合中新社、央视新闻、人民网、新京报、新华社、澎湃新闻、“中国气象局”公众号等

0 阅读:0

飞绿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