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电报像一首悠扬的老歌,每当响起总有回忆

齐鲁晚报 2025-04-18 15:50:4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魏银科

提起电报,大多数年轻人的记忆可能来自影视剧中的谍战场景,想到的可能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及“滴滴滴”的发报声。记者对电报也是这么个印象,毕竟之前从来没有发过,也没有收到过电报,对其也就没有什么怀旧的心理。这次采访之于记者,完全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不是这次采访我不会知道,电报原来有无线和有线之分。我们公众去联通营业厅去拍的电报都属于有线电报,也叫专线电报,和谍战剧中的无线电报完全两码事;

不是这次采访我不会知道,现在发电报只需要付发报费就可以,而快递费用由联通公司承担;

不是这次采访我不会知道,在电报投递群体中还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代表,比如山东邮电第一位全国先进生产者金延文,其总结的工作方法被命名为“金延文投递工作法”在全国推广,他本人还被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过……

电报人的工作是艰辛的,报务员要学习电报的格式、写作,要背出2000多个电码才能初步走上岗位,那些退下来的老报务员,可能有一天会忘记存折密码,但那些电码依然背得滚瓜烂熟;无论天气多么恶劣,投递员也要准时把电报送到,当人们忐忑又急切地拆开信封,那一瞬间,或是喜悦,或是担忧,都定格成生活里最生动的画面。

谈起电报谈出历史舞台,老电报人或许有些许失落,但是应该没有遗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也许会有更多新的通信方式出现,但电报所代表的那种精神和情感,将永远不会被人们所遗忘。

如今,人们对电报的关注和体验,也让我们看到了它在新时代的新价值。它成为人们了解历史、感受传统的一个窗口,让年轻一代能够了解过去的通信方式,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它就像一首悠扬的老歌,虽然已经不再流行,但每当响起,依然能唤起人们心中的那份感动和回忆。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