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女战士一手撕开长裙,露出一双修长的大腿,接着一个漂亮的转身,进入战斗状态。
这种桥段已经成为了“女战士”形象的标配,但你知道吗?在中外历史上,裙子不仅是礼服的一部分,还曾经是战斗服的一部分。
那么古代战场上真的有穿裙子打仗的战士吗?而锦衣卫的飞鱼服,真的像电视剧中那样,是他们的“标配战斗服”吗?古代的战士们究竟穿什么上战场,裙子和盔甲,究竟能不能兼容?
穿裙子也能战斗?冷兵器时代的“裙里腿”说到裙子,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华丽的长袍或礼服,适合出席宴会或仪式,绝不可能和战斗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中国古代,裙子不仅是礼服的一部分,还是战斗服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中国早在商朝时期的盔甲设计,就已经包含了裙甲,这种裙甲的设计非常巧妙,既能保护战士的腿部,又不会影响他们的行动。
裙甲的发明并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实用,冷兵器时代,战士们经常需要骑马作战,腿部成为了敌人攻击的主要目标。
裙甲通过拼接铁片,既轻便又灵活,战士们行动自如,同时还能有效保护腿部免受刀剑的伤害,相比西方骑士那种笨重的全身盔甲,裙甲的灵活性无疑是它的最大优势。
穿着裙甲的战士可以迅速移动、闪避攻击,甚至在激烈的战斗中依然保持敏捷。,这种设计既保证了防护效果,又不妨碍战士的动作,可以说,裙甲在古代战场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将裙子和战斗联系起来,西方电影中的那些女战士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们在紧张的战斗前,总是会把裙摆撕掉,露出大腿,仿佛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战,这一幕在无数影视作品中反复上演,甚至成了女英雄们的标志性动作。
为什么要撕掉裙子呢?其实,这和西方传统礼服的设计有关。
西方礼服往往强调优雅和身份,裙摆通常非常长,甚至拖地,这种设计虽然看起来华丽,但在战斗中却极不实用。
长裙不仅限制了行动,还可能在关键时刻绊倒自己,因此女战士们撕裙子应战的场景,就成为了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桥段。
而不同于西方的礼服,苏格兰的格子裙却是另一番景象,虽然也是裙子,但苏格兰人在打游击战时穿着格子裙,行动依然非常灵活。
格子裙短小精干,不会妨碍行动,甚至在需要涉水时,还可以方便地脱下晾干,苏格兰人甚至认为,穿格子裙比穿裤子更能减少风湿病的发生,因为裤子容易受潮,而格子裙则更加透气。
赵武灵王的大胆改革如果说格子裙让人意外,那么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更是让当时的华夏震惊不已,赵武灵王的这次改革,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创新,更是一场文化上的冲击。
在战国时期,华夏军队的士兵们普遍穿着传统的长袍,这种服装在平时或许没有问题,但一旦需要骑马射箭,长袍就显得极为不便。
赵武灵王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他决定模仿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风格——胡服。
胡服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小贴身,尤其是引入了长裤,避免了长袍在行动时的束缚,这种服装设计让士兵们在战场上变得更加灵活,尤其是在骑兵作战时,胡服让骑兵能够自如地施展骑射技巧,而赵武灵王的这次改革让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幅提升,成功击败了北方的楼烦等游牧民族。
不过胡服改革在当时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许多保守派认为,胡服是“野蛮”的象征,华夏的传统服饰才代表文明。
尽管赵武灵王的改革在军事上取得了成功,但文化上的冲突却让他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好在这场改革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军队,也为后世的骑兵部队奠定了基础。
飞鱼服是锦衣卫的战斗服还是礼服?而提到中国古代的战斗服,不得不提到明代的锦衣卫,锦衣卫是明朝皇帝的秘密警察,负责执行皇帝的命令,甚至可以直接逮捕、审问大臣。
他们的服装——飞鱼服,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频繁出现,成为了锦衣卫的标志。
飞鱼服看起来非常威风,然而,它真的适合战斗吗?
实际上,飞鱼服更多的是一种礼服,而非真正的战斗服,飞鱼服是皇帝特赐给锦衣卫高级官员的荣誉服饰,象征着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锦衣卫真正上战场时,穿的并不是飞鱼服,而是“曳撒”这种更适合行动的服装。
“曳撒”是一种侧面开叉、宽大裙摆的战斗服,保证了锦衣卫在战斗时的灵活性,而飞鱼服则剪裁宽松,主要为了彰显身份,并不适合激烈的战斗。
影视剧中将飞鱼服设计得修身、精致,甚至加入了软甲元素,更多是为了视觉效果,而非历史的真实呈现。
在明代,服装不仅仅是穿着这么简单,它还承载了更多的身份象征。,明代的冠服制度极为严格,不同身份、不同阶级的人只能穿特定的服饰,比如飞鱼服、蟒服、斗牛服等,都是皇帝特赐给功臣的服装,象征着极高的荣誉。
皇帝通过赐服来笼络人心,巩固统治,飞鱼服虽然华丽,但它的设计更多是为了象征身份,而不是为了实际战斗。
到了明代中后期,飞鱼服的赏赐范围逐渐扩大,不仅武官,甚至一些文官也获得了飞鱼服,这反映了当时皇帝通过服装来彰显权力和恩宠的政治手段。
穿裙子打仗真实地存在过中国古代的武人们虽然穿着长袍、长衫,但在战斗时,他们往往会将下摆撩起,塞进腰带里,以避免行动受到影响。
这种动作在《拳经》中被称为“懒扎衣”,意为在战斗前将衣服扎起来,方便行动,并且这一动作早在明代名将戚继光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反映了武人们在战斗中对服装的灵活运用。
虽然长衫不适合战斗,但它却是身份的象征,穿着长衫的人往往不需要从事体力劳动,象征着他们的社会地位。
武人们即便是战斗,也希望通过穿着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因此他们会在战斗前将长袍扎起来,而不是换上更适合战斗的服装,这种既要保持身份象征,又要保证灵活性的做法,成为了古代武人们的一种习惯。
现代影视作品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往往对历史服饰进行美化和改动,比如飞鱼服在很多古装剧中被设计得更加修身、时尚,甚至加入了一些不符合历史的装饰性元素。
而实际上,历史上的飞鱼服剪裁宽松,更多是为了彰显身份,而非战斗。
影视剧为了塑造角色的形象,常常会在服装设计上添加一些概念化的元素,比如锦衣卫的斗笠、太监的翼善冠等,这些设计大多是为了增强人物的表现力,和历史真实并不完全吻合。
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明代锦衣卫的飞鱼服,再到西方电影中撕裙子应战的女战士,服装与战斗之间的关系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
服装不仅仅是战斗时的穿着,它更是身份的象征、文化的体现,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战斗服的设计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兼顾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穿裙子打仗,或许看似不可能,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却真实地发生过,并且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
1.最适合女人练的功夫,裙里腿招招踢要害!-2023-05-09武术世界频道
2.明代赐服飞鱼纹溯源及艺术特征探析[J]. 服饰导刊, 2021, (6): 32-37.
3.周渝. 以赐服始,以国民服终 飞鱼服:被滥用的皇家特典[J]. 国家人文历史, 2017, 0(6): 14-17.
4.探秘:苏格兰裙的前世今生.中国网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