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连环画

翰墨南朝国画 2023-04-06 22:58:58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张有名的画,此画现存为宋代摹本,关于其作者顾闳中,史料上记载得很少,只知道他是五代南唐的人物画家,曾做过南唐画院待诏,和与他同时的画家周文矩齐名。

说起这幅画,还有段故事。

我们都知道南唐后主李煜,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词人,像“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几乎每个人都会背几句。 可惜他治理国家的才能远逊于填词的本领,南唐在他手里,渐渐成了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 当时的兵部侍郎韩熙载,是个很有本事的人,李后主很想提拔他做宰相, 可韩熙载因为以前被冷落,对当下的时局又已然是灰心丧气了,就玩起了中国文人常玩的佯狂的把戏,终日里弄一帮人喝得醉醺醺的。 李后主对他的放纵早有耳闻,可缺乏直接证据,就派顾闳中在夜晚潜伏到韩熙载的院子里,趴在窗缝那儿偷窥其夜宴时的情形。顾闳中“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回来后通过记忆把宴饮时的情景画下来,向后主汇报。后主看了,以前的传闻都落到了实处,也就打消了重用韩熙载的念头。

顾闳中以连环画的形式,分五段把韩熙载夜宴时的情景画在了三米多长的绢上,并以屏风为间隔, 分割出了每段情节的空间,以一种连续的方式逐一描绘了宴会的整个过程。

从右至左,第一段描绘的是韩熙载斜倚在榻上与客人们欣赏琵琶演奏。这段是五个场景中人物最多的,画家通过桌椅屏风的摆设,使得人物的分布显得参差有致,既有秩序感又不死板。人们或倚在榻上,或坐在桌旁,或站在屏风边,显然都被琵琶声吸引住了。韩熙载悠闲中透露着几分严肃,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从他的神态和坐姿能看出,他显然是众人中的一个核心。

第二段是众人欣赏六幺独舞。 韩熙载的情绪有些高涨起来,他站在红漆揭鼓旁,亲自击鼓助兴。一歌伎闻鼓声而起舞,以舞蹈应和着鼓点,旁边站立者有鼓掌的,有打拍子的。随着舞蹈的节奏,我们好像听到了隐隐传来的急骤的鼓点。 这段舞者与鼓声的应和,不单诉诸我们的视觉,也诉诸我们的听觉。

第三段描绘的是韩熙载玩得有些累了,倚在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聊天。离他不远,有一女子收起了琵琶和笙箫,屋内亮起了蜡烛,一种宴饮后倦怠的轻松感在屋子里弥漫。这段,室内的空间留有很大的空白,就好像一段音乐过后显示出来的那种间歇性的寂静。

第四段韩熙载袒腹盘腿坐在椅上, 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和站在前边的侍女说着什么。形态各异的奏乐者坐成一排,此呼彼应,我们好像听到了那不间断的笛声。 这笛声使夜晚显得愈加深沉,欢宴接近了散场的时刻。人们的注意力显然已不那么集中了,画家敏锐地把握到了那种热闹过后的清气氛。

第五段宴会已经结束,宾客们陆续离开,韩熙载站在中间,一只手举胸前示意,另一只手紧握鼓槌,似乎意犹未尽,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呢。

整幅画看下来,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韩熙载冷静的面容背后深深的倦意,那扰乱他好心情的忧虑,是什么样的欢宴也无法驱散的。显然,一个王朝的尾声也悄悄迫近了。

在结构上,顾闳中的控制非常严谨,每一段对人物及器具的安排都有不同的处理,疏密得当,裁剪有度; 线的运用则简劲有力,尤其是衣纹的刻画,圆润、干净而又有弹性;在设色上,以深色调为主,黑白对比加深了空间的稳定,有些地方傅以淡彩,使色彩间的过渡不至于过于生硬。 此画不仅在绘画史上的地位极高,同时也是研究当时音乐、舞蹈、器具的可以信赖的资料。

1 阅读: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