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ChatGPT刚出来没几天,就看到有网友迫不及待地问:“中国有没有做到这种水平的AI程序?如果没有,要多久才能做出来?”
毕竟,网友一贯的理念是:凡是先进的东西,只要外国有的,咱们中国也得有。在一个从小被教育“落后就要挨打”的大环境中,很容易理解这种迫不及待。
第一个站出来回应的,是百度。对标ChatGPT,他们打算出一款叫“文心一言”的AI,名字还挺古色古香。百度目前还在调试产品,计划三月份左右推出。
虽然在国内名声不咋地,但实话实说,目前国内在人工智能领域走得比较远的,百度一直算得上是第一梯队。
我一点儿不怀疑,经过海量的数据收集与训练,百度能做出个差不多的AI出来,虽然大概率赶不上ChatGPT,但应该也凑合能用,不至于差得太远。
听说阿里、腾讯等几家互联网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也都有一定积累,估计都会赶这趟热潮,推出类似产品。
等国内几款AI出来,可以想见,一定还有很多人拿来跟ChatGPT做个比较,看看差距多少。
毕竟,ChatGPT这次搞的动静有点大。这边微软一个利好消息,股价上涨几百亿美元;那边谷歌的竞品出师不利,立马蒸发掉两个百度。
对中国的高科技公司来说,压力很大,很多人都在关注差距有多大。
不过,我觉得单纯盯着ChatGPT似乎还略显狭隘。让我更感兴趣的,是美国公司总能搞出这种“破坏式创新”的能力。
02
回顾科技史,经常能发现这样的现象:
一项重要的技术,最早在美国诞生,第一批将技术转化成产品投入市场的也是美国公司,但在之后的发展中,却被外国公司击败,抢走市场。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半导体。
众所周知,世界第一个晶体管诞生在硅谷的贝尔实验室,但将晶体管收音机卖到全世界的,却是日本的索尼。
日本的半导体技术,最初基本都是从美国引进的。
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专家在台上讲课,每翻动一页幻灯片,下面总是一群日本人忙着埋头记笔记,美国人非常得意。
但美国人没想到,这个小徒弟实在进步神速,一不留神就把师父给超过了。
到80年代,日本半导体企业开始把美国公司按在地下摩擦。像大名鼎鼎的英特尔,最早就是做存储芯片起家的,硬是被日本公司逼得差点儿破产,不得不放弃存储芯片业务。
索尼、东芝、日立这些日本公司制造的电子产品,更是横扫全球,价格又便宜质量又好,美国消费者争着往家买买买,本土公司灰头土脸。
这里最典型的一个,是索尼的随身听,Walkman,全球一共卖了两亿多台,后来已经超越音乐的范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Walkman这个词,甚至还被收录进《牛津大辞典》,可见有多成功。
而在半导体技术的起源地美国,在收音机录音机领域,一家能打的公司都没有。索尼帝国看起来牢不可破,看起来没有哪家公司能够挑战它。
到这里,就是故事的A面:一个日本引进技术、逆袭,然后反攻、占领市场,迈向世界之巅的励志故事。当然,对美国人来说,多少有点心塞。
不过,故事并没有从这里就结束,它还有B面。
2001年,苹果公司推出iPod。体积更小、音质更好、存储更大——瞬间对索尼的Walkman形成降维打击,直接革了传统磁带式录音机的命,甚至直接刷新了整个音乐播放市场。
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再好,雕花功夫做得再细致,没用。在全新的技术优势面前,工匠精神一文不值,从神坛到下水沟,就一步之遥。
第二个例子,是汽车行业。
福特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使用流水线大规模生产汽车的企业,美国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车轮上的国家。
但是,今天世界上销量最高的汽车公司,是日本的丰田。美国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只能排在第二档,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差点破产,靠着政府救援才缓过一口气活过来。
但同样的,汽车行业最强大的创新力量,依然来自一家美国公司。
在燃油车还如日中天的时候,马斯克带领特斯拉,硬是凭一己之力将汽车行业拉进电车时代。
电动化加智能化,前者彻底革了燃油车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变速箱)的命,后者让汽车具备了消费电子属性。
双管齐下,特斯拉一举成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车企,日本和德国的燃油车巨头则被迫应战,毫无还手之力。
尤其让我非常吃惊的是,特斯拉的创新不光是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毕竟,这两个是硅谷的强项,在传统的机械制造上,他们居然也搞出了不少新东西。
比如,一体压铸技术。
过去一百多年里,汽车底盘一直都是通过焊接、组装完成,已经成了行业默认的通行做法。但特斯拉破天荒地引入了一体压铸技术,一下子把底盘零件数量减少了80%,成本大幅降低。
其他行业老炮儿目瞪口呆,忙不迭地准备跟上特斯拉的节奏。
丰田曾经凭借精益生产,把燃油车利润做到极致,大概是8.6%,让其他对手望尘莫及。
但你猜特斯拉的利润率是多少?我查到的最新数据,2022年第三季度是27.9%!难怪特斯拉动不动降个三五万依然还能赚钱。
像发生在半导体、汽车领域的故事,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比如在手机领域,曾经的霸主诺基亚打遍天下无敌手,结果几乎是一夜之间,被苹果的智能手机拉下马来。直到今天,智能手机领域早已卷成火海,但90%的利润都被苹果拿走。
再比如航天领域,还是马斯克,他的SpaceX彻底改变了这个行业,一家民营公司搞出了火箭回收技术,硬是压很多国家一头。
说到这儿看出来了吧,美国的高科技公司经常能出现这种破坏式创新,彻底颠覆一个行业。
他们可能不是一个牌桌上最熟练的玩家,但他们总是有本事重新开一局,然后重新制定规则,让全世界都按他们的规则玩下去。
回到ChatGPT上,就是这种破坏式创新力量的最新代表。现在很多传统互联网公司都很紧张,谷歌已经在担心ChatGPT会不会取代搜索引擎。
也许,此时我们又已经处在行业巨变的前夜了。
03
不过问题是,为什么这样的破坏性创新总是出现在美国,而不是其他地方?
这个话题有点庞大,有无数的专家,从体制、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做出过很多论证。这里我想从两个人的经历聊点看法:乔布斯和玛斯克,毕竟这俩人是公认的代表硅谷创新精神的灵魂人物。
两人出身和经历很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离经叛道,不拘一格。
乔布斯年轻时热衷嬉皮士,整天不修边幅,游手好闲,大学读了不到一年就辍学回家,还异想天开跑到印度去学什么灵修,差点没因为疟疾死在那儿。
但就这样,乔布斯从印度回来以后,还能够在游戏巨头雅达利公司找到一份设计游戏的工作。在《乔布斯传》读到这一段时,我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当时乔布斯鞋都不穿,邋里邋遢地跑到雅达利公司,告诉前台要是不给他一份工作他就不走。更没想到,雅达利的CEO真的就录用了他。
马斯克也是个不走寻常路的家伙,他出生在南非,17岁时独自一人飞到加拿大。后来在博士入学第二天辍学创业,天天在办公室睡睡袋。
我们常听到有人说,美国是个没什么历史和积淀的国家,欧洲人也经常嘲笑美国人“没文化”。
但,也正是没有种种条条框框,美国社会整体上有着更高的包容性,有着非凡创造力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
像乔布斯和马斯克这样离经叛道的人,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日本,很难想象他们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如果把视野拉开,就会发现整个美国社会都是这种思路。
普通人没啥追求,也懒得内卷,混吃等死也没人管你,一人一个活法;但对那些有天分、有野心的人,确实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想象力才是他们的天花板。
说到底,技术的革命本质上是人类智慧的革命。
像ChatGPT这样有潜力颠覆行业、改变世界的创新,在科技史上屡屡发生在美国,不是没有原因的。
历史上,苏联和日本在巅峰时期,经济都曾达到过美国的70%左右,但再之后,每次技术革命,又再次被美国远远甩开。
作为后发国家,如果只是在后面跟踪、追随,远远不够,也很难避免被掀桌子的命运。
chatGTP,禁入的根本原因是打破了知识信息流不对称 各类中介,百度,加上互联网上各类付费的咨询服务!这都是属于知识信息流垄断的一种,这规模属于百万亿级别,所以很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