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口碑最好的皇帝,去世举国悲悼,敌国皇帝也悲痛泣下

紫微斗数炎一 2020-12-05 22:10:06

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大家应该都是耳熟能详,范仲淹在开篇中就说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他正是因为滕子京的邀请才写下这千古名篇,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滕子京为何会被贬谪,这与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赵祯所展开的一项活动相关。

赵祯于1022年登基称帝,在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进行一场为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不过这一改革运动在第二年就遭遇失败,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正是因此而遭到贬谪,因为他与范仲淹一样属于坚定的改革者。

事实上“庆历新政”的失败,受挫最大的人并不是被贬谪都滕子京,也不是主推的范仲淹,而是一直坚定支持着这一改革运动的宋仁宗赵祯。宋朝的皇帝在后世的口碑往往没有多好,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对外交往中所体现出来的软弱,尤其是宋徽宗与宋钦宗,以及后来的宋高宗,都挺让人无语的,不过赵祯却是一个例外。

赵祯登基的时候还只是一个13岁的少年,直到1033年也就是二十四岁的时候才开始亲政,不过他在亲政以后表现出了极为宽厚的品德与极为杰出的才华。在赵祯的统治期间,他不仅约束自我的行为,而且约束着百官的行为,但是对于百姓却极为宽厚,同时对于官员在个人私事上也极为厚道。

著名的清官包拯“包青天”便是在赵祯时期才崭露头角的,包拯作为一个有名的清官,同时也是敢于直谏的言官,多次因为敢于直接进谏而成就了自己美好的声名。然而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环境中,出现敢于直谏的言官有着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当权的皇帝是虚心纳谏的

倘若皇帝不愿意听人家说他坏话,那么这个官员说一次就去世了,哪里还能够多次直言进谏呢?而包拯就是多次直言进谏的人,他很多次批评并且反对赵祯的做法,有好几次说得兴起,不仅指手画脚,而且连唾沫星子都飞到了赵祯的脸上,这要是换一个皇帝,就能够治包拯一个“大不敬之罪”了,然而包拯始终获得好好的,这其实也反映出来了赵祯的肚量。

正是因为赵祯对于官员与百姓的宽厚,所以在他统治时期大宋朝发展得蒸蒸日上,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不过赵祯本人对此并不满足,因为北方还有着一个强大的辽国,为了应对可能的威胁,强大自身的实力,赵祯在庆历三年发动了“庆历新政”。

可惜的是这种改革由于旧实力的阻挠而失败,赵祯最终没有完成他最为向往的军事实力的强盛,不过他也已经做到了自己所能够做到的极致,天下百姓都极为感念他的宽厚恩德。等到赵祯于1063年去世以后,举国百姓自发聚集起来表达悲悼之情,连敌国的皇帝听到他的死讯以后都忍不住泣不成声。

《宋史》中对于赵祯的评价是“帝诚无愧焉”,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一生之中也难免会有让自己悲伤愧疚的事情,但是赵祯一生之中,确确实实地做到了无愧于任何人,更无愧于自己,因为他已经真正地做到了自己所能够做到的最好,他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口碑最好的皇帝。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