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执法力度的持续加强,排污许可制度已成为企业合法运营的“生死线”。然而现在仍有部分企业心存侥幸,未按规定申领排污许可证或超范围排污,最终付出惨痛代价。河南贝纳检测通过真实案例揭示未办理排污许可的严重后果,并警示企业切勿触碰法律红线。
一、未批先排:违法成本远超想象
某地生态环境部门近期对某化工企业突击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在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排河道,导致周边水域严重污染。经调查,该企业属于《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中必须持证排污的行业类别,但其负责人以“手续繁琐”为由长期拖延办理。最终,该企业被处以100万元罚款,并被责令停产整顿,相关责任人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法律依据:《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最高可处10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责令停业、关闭。
二、伪造数据:逃避监管遭严惩
江苏某金属制品企业虽已取得排污许可证,但为降低治污成本,擅自篡改在线监测数据,隐瞒实际排污浓度。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异常后,联合公安机关突击取证。最终,该企业因“伪造监测数据”被认定为“逃避监管排污”,不仅被追缴违法所得200万元,企业法人代表更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警示:持证企业若存在监测造假、台账不实等行为,将面临更严厉的“双罚制”(罚企业+罚责任人),甚至被列入环保失信“黑名单”。
三、长期无证经营:关停整改+信用破产
广东某塑料加工厂因生产工艺落后、污染治理设施不达标,多次申请排污许可证未获批准。但该厂仍私自开工生产,持续违法排污长达一年。生态环境部门在接到群众举报后,依法对该厂实施查封扣押设备,并启动“按日计罚”机制,累计罚款超500万元。此外,企业因环保失信被银行终止贷款,参与政府项目投标资格也被取消。
教训:排污许可不仅是环保合规证明,更是企业生存的“通行证”。无证排污不仅面临巨额罚款,还将导致经营资质、商业信誉全面崩塌。
企业如何避免“踩雷”?
自查行业类别:对照《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确认是否属于需持证排污的行业。
完善手续:新建项目需在投产前申领许可证,现有企业应按时完成申请或登记。
动态管理:持证企业须定期提交执行报告,工艺变更时及时重新申领。
配合监管:安装联网监测设备,确保数据真实可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排污许可制度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核心抓手,企业必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侥幸心理。从近期执法案例可见,环保违法成本已远超治污投入,唯有主动合规、绿色转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部门将持续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环保督察”等机制强化监管,任何以身试法的行为终将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