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的火车站,往往是外地人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
然而在甘肃省会兰州,火车站的标牌一直是一个令人质疑的存在——上面的“兰”字似乎是错的。
这一现象已经存在了70多年,却从未被改正过。
那么,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呢?
兰州火车站为何不改“兰”字?
每次经过兰州火车站,不少人都会抬头看一眼那个“兰”字。
很多人发现,这个字与平常的写法有所不同:通常在“兰”字底下的三横中最下面那一横是最长的,而火车站上的“兰”字,最上面那一横竟然是最长的。
许多人据此认为,这个“兰”字是挂反了,甚至是工人的失误。
兰州火车站作为甘肃省最大的火车站之一,其基本形象不应该含有这种低级错误。
人们对这个黑色匾牌上的“兰”字提出过多次建议和意见,认为应该更换成规范的简体字。
但兰州火车站始终没有作出任何修改。
这让人怀疑,难道真的是因为一个书写错误而难以更换吗?
书法大师张邦彦与兰州火车站的渊源其实,这个字并不是写反了或者写错了。
这个特别的“兰”字是由一位著名书法家张邦彦书写的。
张邦彦主推汉简书法,其作品独具特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
早在1946年,张邦彦来到兰州政府机构工作,当时他并不出名,只是在政府部门书写一些文件。
张邦彦酷爱书法,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到了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的悉心指导。
从此,他的书法技艺突飞猛进。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他在兰州博物馆工作,接触到大量古代书法家的真迹,眼界大开,书法水平大有提升。
至1952年,兰州火车站重建完工之际,张邦彦被邀请为火车站书写站名。
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能够让自己名声更大的绝好机会。
于是,他开始认真思索如何将“兰州”二字写得既有艺术感,又能代表城市形象,并给途经此地的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最初,张邦彦尝试将“兰州”二字用繁体书写,但这一提议被迅速否决。
因为当时全国正在大力推广简体字,书写繁体字会违背这一政策。
因此,他继续寻找其他方法使这两个字既有艺术感,又能符合简体汉字的规范。
偶然间,张邦彦看到了一个使用书法中“穿插避让”技法书写的字,受到启发。
于是,他决定将“兰”字底下的三横倒过来写,即让最上面的那一横最长。
这个设计既与传统书法有所不同,又并非错别字。
同时,“州”字的中间一竖也被改成了竖钩,这一小细节象征了兰州经历过的纷乱历史。
这两个字的变化,不仅体现了兰州这个城市的包容性,也避免了书法上的头重脚轻,增加了美观。
这一创新设计得到了批准,并在兰州火车站上一直保留至今。
这两个字在当时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不少人认为火车站的字应该更加通俗易懂,以符合大众的审美。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张邦彦的书法既美观又独特,值得保留。
其他著名景点的“错字”现象不仅兰州火车站有这样的“错字”现象,其他一些著名景点也存在着看似“错”的字。
例如,南京德云社的“德”字曾引发过一位女游客在门口大骂,认为这一“德”字多了一横。
但书法中常见这种现象,古代书法家也时常有变形书写的习惯。
再比如,济南大明湖门口的“明”字上多了一横,变成“眀”。
这个字在汉代被广泛使用,并非笔误。
又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避”字多了一横,被称作“天下第一错字”,实质上也是一种书法创新。
结尾:蕴含深远的书法之美这一个个看似“错”的汉字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深厚的书法文化和历史积淀。
书法不仅是简单的文字书写,更是一种艺术体现,一种文化传承。
这些看似“错”的字,无形中将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
希望这些汉字书写的不同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加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这不仅是对书法大师们的一种敬意,也是对我们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
兰州火车站那个特别的“兰”字,或许在你心中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错”字,而成了一段值得品味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