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十二时辰》看氏族世家

刻度说 2019-07-17 12:25:11

1 “唐李”还是“隋李”?

还记得《长安十二时辰》中,

靖安司司丞李必第一次出场时,

带着浓浓优越感的自我介绍吗?

我姓李,

但我的李却不是唐李,

乃前朝隋李

这位器宇不凡,眼高于顶的高冷小哥哥,

为什么上来先强调自己的姓氏,

还一副看不上“唐李”,生怕别人误会的样子,

故意敲黑板,突出自己是“隋李”,以正视听。

能姓国姓,显示和皇家渊源,不是很有面子?

后世很多有功之臣,被皇上赐皇家国姓时,

不都激动得冒鼻涕泡吗?

但,那是后世,彼时是大唐。

这就不能不提中国古代

一种特殊的势力群体,世家氏族。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

世家氏族势力权倾天下的高峰有两个,

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个就是大唐时期。

这些世家望族,

要么大权在握,要么富可敌国,

历经若干世代的经营,

各种权贵关系盘根错节,

在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力。

同时,他们又封闭保守,自成一体,

别说一般人,

就是瞧不上个把皇帝、宰相,

也实属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

2  魏晋“五大氏族”

汉族士人历来讲究出身,

但真正将门第观念发挥到极致的,

是魏晋时期。

当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迁都洛阳,

想要在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站稳脚跟,

拉拢汉族贵族的支持,

吸收汉族的封建制度和文化,

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

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就包括姓氏改革,

并确立了姓氏的等级和尊卑,

开始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山东士族”。

这里的“山东”,

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

而是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范围,

是相对于关中(西北)、塞外

和南方的文化地理概念。

当时排定最尊贵、最显赫的的是五大氏族:

清河崔氏、范阳卢氏、

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

这些氏族世家有多牛?

前几年热播剧《军师联盟》里有这样一幕,

颇能看出些端倪:

崔琰准备将侄女许配给曹操儿子曹植时,

曹植随口说了句:“清河崔氏,怎敢高攀?”

虽然可能只是客套,

但能让一时雄主的曹操之子说出这样的话,

足可见这些传统氏族的声望和影响力。

3 大唐“五姓七望”

及至两晋,

这些氏族豪门们,虽然势力各有消长,

但整体上,

门阀势力只手遮天的境况并没有改变,

反而愈演愈烈。

当然,间或也会有新的氏族

或分支冒出来,

和旧的氏族势力分庭抗礼。

尤其到了唐朝,

原来的五大氏族,变成了“五姓七望”。

“五姓”是指崔、范、郑、王、李“五姓”。

而其中的崔氏,

除原来的“清河崔氏”外,

又挤进来“博陵崔氏”一支;

李氏也同样多了一支“赵郡李氏”。

于是有就形成了以

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为代表的

所谓 “七大望族”。

后来,李唐代隋,统一天下。

虽然李渊一脉,

一直号称自己是陇西李氏,

但并未得到认可。

相反,很多人都认为

他们家“胡化”嫌疑很重,

觉得“此李非彼李”。

“唐李”在血统的上的存疑,

使他们一直并未真正见容于几大氏族。

虽然都是木子李,

但,是“此李”还是“彼李”,

在这些氏族世家看来,是不容妥协的原则问题。

唐朝中期,为了和山东氏族势力拉近关系,

唐文宗准备将女儿嫁给五大氏族,

没想到那些老牌贵族们确是百般推托,

都不想和他们“唐李”联姻。

气得文宗大骂:

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

我家二百年天子,

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

不怪皇帝生气,别管人家是哪个李,

至少这个老李家已经做了两百年皇帝,

怎么还入不了你们这些老牌贵族的法眼,

是不是太傲娇了点?

但这些老牌氏族,

就这么傲娇,只在彼此间通婚。

虽然,后来大唐皇帝明令禁止了

他们几大家族的通婚行为,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几大氏族间,

索性不再举行公开婚礼,

而是秘密将女儿直接送往夫家了事。

女儿名分可以不要,但血统的纯正性,

和骨子里的优越感,还是要保持的。

除了皇帝遭拒外,

还有一位宰相也企图高攀“五姓”氏族未果。

这位宰相叫薛元超,出身的薛家,

乃是“关中四姓”之一,也算声名赫赫,

但却始终没能突破玻璃天花板,

和更流弊的“五姓”联姻。

“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

成了这位大唐宰相一辈子的痛。

随着时代的发展,氏族门阀引发的

弊端越来越明显,

他们的顽固、保守,

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

他们盘根错节、无所不在的政治势力,

是最高统治阶层所不能容忍的;

他们不劳而获、骄奢无度的生活方式,

也是其他社会阶层不能接受的。

当他们成了所有矛盾的焦点时,

被历史抛弃,就成为唯一的可能。

唐朝科举制度的大力推动,

是从根本上将氏族门阀们

推向了不可逆转的没落轨道。

而农民起义中出现的,

对他们“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

式的无差别仇杀,

更加剧了这一阶层

从精神到肉体上的整体没落和消亡。

1 阅读:308

刻度说

简介: 标记值得标记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