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誉为“科学界奥斯卡”的
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
在洛杉矶揭晓2025年度获奖名单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
四个实验合作组
大型离子对撞机实验(ALICE)
超环面仪器实验(ATLAS)
紧凑缪子线圈实验(CMS)
底夸克探测器实验(LHCb)
共同荣获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来自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LHCb、ATLAS、CMS
三大实验团队入选!
祝贺他们!
据了解
这是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第一次颁发给
大型国际合作组全体成员
体现了国际学术界
对大型国际合作探索基本科学问题的
充分认可

01
“科学界的奥斯卡”,奖金300万美元
“科学突破奖”创立于2012年
每年颁发一次
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
旨在表彰全球顶尖物理、数学
和生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单项奖金达300万美元
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旨在表彰获奖物理学家
“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
对希格斯粒子性质的详细测量
研究确认了对称性破缺产生质量的机制
发现新的强相互作用粒子
研究稀有过程和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
进行最短距离及最极端条件下的自然探索”
LHC的四大实验中
ATLAS和CMS合作组于2012年7月
同时宣布发现希格斯玻色子
并持续深入研究其物理特性
ALICE合作组
专注于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即一种宇宙大爆炸后
最初几微秒内存在的
极端高温高密物质形态
LHCb合作组致力于探索
物质与反物质的细微差异
基本对称性破缺现象
以及由重轻夸克组成的
复合粒子(强子)的复杂能谱
通过这些极其精密的实验测量
四大实验将基础物理学研究
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02
清华主导发现15个新强子!
近年来
LHC上发现了77个新强子
开启了强子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其中
清华大学三大实验团队和合作者
主导发现了15个
占比近20%
清华大学自2000年起
深度参与LHC三大实验
2000年加入LHCb实验
2014年加入ATLAS实验
2017年加入CMS实验
三大实验团队
在探测器关键技术研发中作出重要贡献
包括LHCb实验外部径迹探测器
触发电子学、新一代闪烁光纤径迹探测器
和新型电磁量能器
ATLAS实验内层径迹探测器
CMS实验微结构气体探测器
高粒度量能器和最小电离粒子时间探测器
等核心设备的研制与升级

截至目前,LHC上已发现77个新强子,其中69个由LHCb实验发现,其余8个由ATLAS实验和CMS实验发现。清华大学工物系LHCb团队和合作者主导发现14个,物理系CMS团队和合作者主导发现1个。
在科学发现方面
工物系LHCb团队和合作者
主导发现了14个新强子
包括首个五夸克态Pcc̅(4380)+
(入选2015年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
和双粲重子Ξcc++
(入选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
团队同时参与了
重子CP破坏的重大发现
物理系CMS团队和合作者
主导发现了
新强子X(6600)(全粲四夸克态)
及其三重态家族结构
并参与测量了希格斯粒子H→4l衰变
团队成员曾获
CMS合作组2021年度奖
物理系ATLAS团队发现了
全粲四夸克态X(6900)新衰变模式迹象
此外,团队寻找了
具有轻子数破坏的希格斯衰变过程
以及包含味改变中性流的t→Hq过程
测量了希格斯粒子CP性质
探索了
具有6维反常耦合算符的重希格斯粒子
03
近80位清华人共享殊荣!
最新公布的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获奖名单中
来自70多个国家的13508名研究人员
共享殊荣
其中包括
近80位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成员
或曾在清华大学工作学习的科研人员
以下是目前在校的获奖师生名单:
清华大学LHCb团队
(按姓名字母顺序,*为教师)
戴鑫琛 董宸志 龚光华* 胡晓凡
康有恩 李岸峰 连政辰 马舸
孟凡杰 潘晓凡 秦凝 宋宇翔
谭英华 杜大佑 王剑桥 徐梁军
曾鸣* 张黎明* 张誉戈 张志财*
郑煦韬 朱相雷*
清华大学CMS团队
(按姓名字母顺序,*为教师)
顾晋京 胡震* 梁正臣 刘锦枫
王晰宁 王义* 温宏伟
清华大学ATLAS团队
(按姓名字母顺序,*为教师)
陈新* 李晖 彭少刚 周研
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是清华大学设立的开展高能物理研究的学术机构,现有来自工物系和物理系约30位教师的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高能核物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LHC团队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等部门和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的支持与资助。
来源 | 物理系 工物系
文&排版| 彭稳平
编辑 | 苑洁
审核 | 刘蔚如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